省政協副主席、九江市委書記鐘利貴告訴記者,九江市在“強工興城”戰略中,堅持適度超前的城市建設和建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機制;堅持以創新為動力,高位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建設。通過外出參觀、集中學習等多種途徑,使“強工興城”的一些新理念在全市上下得到普及,形成上下一盤棋的發展思想。在項目推進中,九江市創新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突出“十抓”,全力確保工程進度。
亞東水泥廠建設工地
把園區作為第一平臺
抓平臺。九江市把園區作為第一平臺,不斷提高園區配套水平。通過園區規劃引導,龍頭帶動,促進園區產業集聚發展,實施“園區上臺階”工程,園區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同時,抓住九江沿江開發上升為省級戰略的機遇,圍繞沿江開發決戰沿江大工業,全力打造工業發展平臺。
抓項目。加強對接引項目,全力支持央企、省企發展壯大;圍繞產業聚項目,以十大主導產業為重點,瞄準世界500強和國內大集團和大企業開展產業招商;激活民資上項目,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工業;建立健全推進機制,確保項目高效推進。
抓產業。積極推進“企業做大、產業集聚”,通過龍頭引領、延鏈配套,引導上下游企業配套發展、關聯企業扎堆發展、同類企業抱團發展。目前已形成石化、鋼鐵等十大主導產業和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大主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450億元,占全市比重超過80%。
抓保障。著力強化土地、資金、水電煤運等要素保障,確保全市工業企業正常生產。全力保障工業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重大項目用地,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率。
抓環境。形成環境就是生產力的觀念和氛圍。健全行政審批“一站式”服務制、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保姆式”代辦制,嚴查破壞投資環境的行為。
創新機制確保“強工興城”高歌猛進
抓規劃引領。以科學的城市規劃引領城市建設,通過健全“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決策機制,堅持做到不吃“后悔藥”,做好長遠規劃,避免遺憾和敗筆;不唱“空城計”,繁榮城市經濟,強化產業支撐;不做“復印機”,防止一張圖紙做一條街;不犯“冷熱病”,建設和管理要持之以恒;不欠“子孫債”,防止做今天的事給后人留下包袱。
抓新區建設。把八里湖新區建設作為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的重點。通過四年努力,八里湖新區累計完成投資近500億元,生態新城基本成型。
抓老城改造。在加快新區建設的同時統籌兼顧老城綜合改造,通過下放權限、創新運作、利益激勵等措施,老城區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品位不斷提升。
抓項目推進。每年年初召開一次四套班子會專題研究城建項目,把城鎮化和城市建設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完善調度督查機制,監管保障機制和落實機制,確保項目得到快速推進。
抓品位提升。注重“城、景”互融,力求把城建項目建成景點景觀,把城區建成景區;注重“城、市”互補,在造城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繁榮城市經濟。
一系列創新機制的推出,確保了九江“強工興城”高歌猛進。目前,九江已形成“共青模式”、“修水模式”和“湖口模式”等主要發展模式,形成了以工業化為核心,帶動其他產業快速發展的良好格局。
■記者曹誠平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