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劉媛報道:8月6日,記者從興國縣高湖村了解到,近年來在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的實踐中,高湖村以沼氣為紐帶,推廣“豬—沼—果”循環生態農業模式,探索出變廢為寶,靠沼氣致富的新路子。
“做飯煙熏火燎,糞坑臭氣沖天,柴草隨意堆放,蒼蠅四處亂飛。”這是昔日高湖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上世紀80年代,村里一名在水保部門工作的村民回家建起全村第一口沼氣池。隨后村民們紛紛效仿,沼氣的推廣無疑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據了解,一口8到10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產沼氣500至550立方米,可解決三到五口之家一年90%左右的生活用能,減少薪柴消耗2噸以上,相當于4至5畝薪炭林的年生長量,年可節省燃料費用約600元。
目前,高湖村全村已建設沼氣池436戶,入戶率達85%。興國縣共建成戶用沼氣池4.9萬個,推廣省柴節煤爐灶11.33萬戶,建立農村沼氣村級服務網點64個,相當于保護了28萬畝森林植被不被砍伐。
據該縣能源辦工作人員歐陽熙翔介紹,投入沼氣池內的原料經密封發酵后產生沼液和沼渣。沼液中含有水溶性的多種養分,是一種速效性肥料;沼渣中含有較全面的養分和豐富的有機質,是一種具有改良土壤功效的優質肥料。沼液、沼渣作為果樹、蔬菜等農作物的有機肥,可提高肥效20%,可增產增收15%。
一口8立方米戶用沼氣池年可提供沼液10噸,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15%。用沼液沼渣種出的水果、蔬菜,品質、外觀、味道都有較大提升,客商搶著上門收購。
沼肥“反哺”當地綠色農業,高湖村逐步形成“豬—沼—果”的循環經濟鏈條,探索出了沼氣做菜燒飯、沼液沼渣作肥、養殖零排放的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