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志靈 深圳報道
中集集團(000039.SZ)正在努力擺脫對集裝箱的依賴。7月4日,該公司公布了近37億元的造船合同及相關租賃大單,這是中集集團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第二份船舶租賃訂單。
海外分析人士稱,造船業低迷,中集集團趁機“抄底”,或將有利于業務延伸與轉型,以逐步減少集裝箱業務的比重。
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在6月28日的股東大會上亦表示,受國際貿易低迷的影響,集裝箱業務業績疲軟,中集集團力圖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根據中集集團規劃,到2017年,該公司年收入將達到1200億至1500億元。其中,集裝箱板塊對集團的收入和利潤貢獻將從現在的50%逐步降低,大約維持在40%的比例。
抄底造船業
據中集集團公告,此次該公司全資子公司中集租賃香港有限公司與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第二筆大額造船訂單,此次共建造7艘8800標箱的集裝箱船,為期兩年,98%的造船款于交船時支付,每艘船合約價位8500萬美元(約5.25億元)。
同時中集租賃香港與地中海航運簽訂上述7艘船的融資租賃協議,租期204個月,日租金2.5萬美元(約15.4萬元)。租期屆滿時,中集將以每艘2150萬美元(約1.33億元)價格出售上述7艘船給地中海航運。
按照該合同,中集租賃香港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船舶租金及其期末余值買斷款。此次合作方地中海航運公司系全球第二大航運企業,預計2015年7月交船。。
去年9月底,中集租賃香港曾與法國CMACGM在深圳簽署了期限為12年的集裝箱船租賃合同,并分別與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及STX(大連)造船有限公司簽署了集裝箱船建造合同。其中,船舶建造合同的總金額約52億元。
中集集團公告聲稱,中集租賃通過船舶租賃業務可以借此整合中國設計、制造和資本資源,通過提供較高附加值的融資和船舶設計服務為客戶貢獻較大價值,有利于公司各業務之間的聯動和業務模式升級。
國泰君安分析認為,在船舶租賃業務中,中集租賃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在租期中所收取的集裝箱船的日租金,這就意味著公司每年有著穩定的租賃收入,而船舶有關融資將安排利率掉期,因此,該公司未來租金收入將保持穩定,受中長期利率變動、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較小。
但也有造船公司業內人士認為,船舶租賃業務建造時間和租賃期限都很長,在這段期間內,宏觀經濟周期變化、造船行業市場變化,以及造船企業內部原因都可能給這筆訂單帶來意外影響。“甚至造船過程比如設計、生產流程等環節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該人士說,“因此,交易風險依然很高。”
多元化布局
刺激中集集團從穩健的設備制造延伸租賃服務業,關鍵因素在于該公司難以抵擋集裝箱業務的持續低迷。
2012年度,中集集團集裝箱業務收入和利潤分別下降28.5%和49.6%,受此拖累,中集集團去年全年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5.3%和47.5%。
安信證券分析師張仲杰坦言,造成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集裝箱需求的疲弱。另一方面,在歐債危機和航運業低迷的影響下,航運信貸收縮,主要航運公司收入下滑、經營成本增大,其用箱需求主要以租賃為主。而作為集裝箱采購的主力,租箱公司占采購訂單需求總量的七成左右,而2012年-2013年這些租箱公司仍有大量運力投放,航運業運力依然供過于求。
今年上半年,集裝箱需求并沒有回暖。中集集團1季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雖然該公司集裝箱銷量上升,但是箱價下跌,影響公司整體毛利,導致凈利潤大幅下滑。
中銀國際許民樂認為,這意味著集裝箱業務增量不增收,集裝箱需求并未實質性恢復,行業產能過剩明顯。
多年來,集裝箱業務占據中集集團總體業務約50%。而中集集團另一新開拓的海洋工程業務亦仍未擺脫虧損局面。中集集團急需新的業務對沖傳統的強經濟周期產品。
除了抄底造船業,中集集團還將布局物流板塊。麥伯良透露,中集集團通過子公司擬增資空港自動化系統商Pteris Global Limited,以獲得對該公司的控制權。這家公司擁有完善的行李存輸系統,中集集團試圖充分利用這一平臺發展空港和自動化業務。
此外,中集集團還在不久前收購振華物流,麥伯良表示,由于該公司剛收購不久,目前還在整合中,振華物流將成為中集集團進入物流行業細分領域的大平臺。
“去年振華物流營業收入近80億元,今年可能將超過100億元,成為中集集團的大板塊。”麥伯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