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欧美俄罗斯乱妇,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江西企業網
熱線電話:0791-88185535 | 監督電話:0791-88185535

江西公益還很“年輕” “身份”尷尬亟待破解

2013-03-11 10:52

  江西企業網3月11日南昌訊 今年1月,“武寧一汶川志愿者遭遇車禍”的消息牽動了很多人的心,他叫劉世海,出生在武寧縣羅坪鎮漾都村一戶農家,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后,他為了多買藥品救助災區,舍不得花錢坐車,騎自行車趕到了災區,在那兒一呆就是兩年。出事前,他把所有積蓄都用來幫助別人。不幸雖然降臨,他卻沒有孤單過,捐款一筆一筆送來,志愿者朋友在病床前不離不棄地陪伴。公益是什么?這就是最好的解釋。

  與人為善的現代公益

  “公益其實很簡單,陌生人的一個微笑,一句‘您好’,都可以算公益。”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江西崛美行動發起人閻志強這樣解釋公益的含義。

  閻志強告訴記者,我國的公益已經歷了一個由學習雷鋒過渡到現代公益的轉型,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很久以來,公益、慈善被放置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讓普通人望而卻步。“學習雷鋒”有時代烙印,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后來,大家慢慢開始追求一種個性化的表達。“以前倡導學雷鋒,學生、工人等群體都是通過政府調動相關部門的資源來做的。后來,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就業者、創業者,他們有了社會能量以后,很想通過自己的力量,關注社會弱勢群體。”

  以前,做了好事不留名,屬于封閉式公益。現在,需要打開視野,容納更多的信息和受眾。“活雷鋒”、“舍己為人”……記者發現,在受訪的志愿者和義工中,尤其是“90后”,他們都不希望與這些“高大”掛鉤,他們認為人性中本有的善意無需如此拔高。

  “現代的公益概念,更多的是放下身段。公益不一定非要犧牲自己的利益,相反,助人的過程可能收獲更多。只要與人為善,都可以看作公益。”閻志強說,公益也在不斷發展、進步,被新的認知逐漸取代,而且范圍更廣。今天公益的概念被放大,再小的行為都值得肯定。

  江西公益還很“年輕”

  據民政部門不完全統計,江西有近百家公益組織,有的關注弱勢群體,包括助殘、助孤、關愛留守兒童、關愛失獨老人等,如南昌慈善義工協會、中華義工聯合會江西分會、天使慈愛團、南昌義工聯合會、麥田計劃南昌團隊等;有的救助流浪動物,如南昌小動物保護協會、南昌大學動物保護協會等;有的關注環保,如江西青贛環境交流中心、江西財大綠派社、江西師大藍天環保社等;還有推進社會創新的,如江西好青年綠色公益發展中心、崛美行動、益心益意等等。

  “公益組織的存在是對政府職能有效補充,百姓關注的領域,就有公益組織的存在。”閻志強說。

  記者調查發現,我們身邊的公益組織越來越突出這樣的意味,他們承擔著社會力量的補充,但和整個中國公益事業相同,江西公益同樣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江西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條件,更加反映出滯后性。南昌慈善義工協會副秘書長徐志紅稱,單從義工的數目看江西(南昌)的環境,就能看出差距。他表示,2009年深圳市有12萬義工,2012年發展到了26萬,而江西只有幾萬,省內有的公益組織甚至只有一兩個人,他們主要依托于QQ群、論壇等方式發起活動,但有實質進展的,也為數不多。

  據了解,江西公益組織中,大多數成立時間僅有兩三年,不僅年輕,也相對獨立,多數是幾個好友有同樣的想法,而且熱情高漲,雖然做了不少公益活動,但因為缺乏團隊、聯盟的性質,還沒有形成“蝴蝶效應”。

  但是,公益的道路也是在曲折中前行的。越來越多的江西公益組織已經意識到了現狀,他們開始尋求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今年1月中旬,民間公益組織自發籌辦的首屆年會上,大家得出幾點共識:江西公益組織面臨三大問題,團隊人員流動性大、民間組織難以募集資金、成立容易行動難。

  “身份”尷尬亟待破解

  擺在公益組織面前的,除了生存等問題之外,還有個更為棘手的難題,而且這不是江西的唯一,國內一些知名公益組織同樣遇到,比如由李連杰發起的壹基金,就險些因“身份”問題而被迫解散,最后在深圳民政部門特事特辦之下才得以延續,而更多的公益組織并沒有那么幸運。

  江西九成以上的公益組織有著類似現狀,取得“合法身份”的公益組織屈指可數。記者從南昌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處了解到,除了一些志愿者協會和比較大型的義工組織外,其他的公益組織根本沒有登記在冊。根據現有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公益組織如果登記注冊,需要找到相關的主管單位掛靠,并且要有規范名稱的相應組織機構,有固定的場所。

  “主管單位?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娘家’在哪。”公益組織“益心益意”發起人彭海惠的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沒“身份”的公益組織在洽談活動時,注定會給對方帶來“不信任感”,成為制約其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

  不過,這個問題也許很快就能解決。“目前廣東一帶對公益組織實行了備案制,這種制度也很可能會被推廣。”南昌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備案制在江西推廣實施,那很多公益組織的“身份”問題就迎刃而解,屆時“注冊”的條件也將相對放寬。

  理念的紛爭從未停止

  當然,江西公益組織面臨的問題還不止這些,在公益的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紛爭”。有人認為,江西的公益組織大多缺乏核心管理理念,更多的人是靠著自

  己的一腔熱血去做事、辦活動,沒有長期規劃和正規管理。更有人直言不諱:“松散、凌亂、有心缺力、缺乏專業的培訓、單打獨斗等,是我們對江西民間公益組織的一個基本認識。”

  “很多公益組織陷入了一個怪圈,大家都熱衷追求短平快的東西。做公益時,很多人戴著道德光環的帽子或帶著優越感。”閻志強說,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定要做項目化。

  有專家認為,公益組織機構的建設必須有一大批專業化的隊伍來經營。與此同時,根據所從事的行業或者領域的要求,需要有專業的人員或者理論作為指導和依托。但是,持相反觀點的公益人卻認為,能力的大小決定能做事情的多少和輕重,所以他們心中的公益就是力所能及地做點滴事,而不拘于形式和遠大的目標,“做了,別人開心,也滿足了自己,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