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18日北京訊“我們不應該盯著一家家死去的書店而黯然神傷,而是應該看看活著的書店是如何經營的。”北京蜜蜂書店店主、北京蜜蜂智愛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業宏這樣對《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說。確實,2012年,僅字里行間就在北京一年之間連開多家分店,各地一些小而特的獨立書店紛紛開業:1月,福建福州圍城書店開張;3月,福建福州小光年書店開業;4月,福建廈門不在書店開業;8月,湖北武漢布可書店營業,安徽合肥卡夫卡書店開張;9月,云南大理海豚阿德書店成立……
被媒體廣泛呼吁的“好書店,不畏流浪”的單向街和萬圣書園陸續搬遷,讓業內人士和讀者稍顯安慰。而一些老牌書店,如先鋒書店、學而優書店等,則在穩健地進行著書店版圖的擴張。
獨立書店的前世今生
改革開放初期是一個讀書的好年代,互聯網還未大規模地進入我國,紙質書仍然是人們獲得外界知識的重要渠道,在這種情況下,實體書店以大規模的速度增長。進入千禧年之后,閱讀習慣的改變,新媒體的涌入,不斷沖擊實體書店,對于沒有國家背景、政策支持和雄厚資本的獨立書店更是如此。
據張業宏介紹,短短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近十多年,獨立書店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先是獨立書店遇到合法性問題,其后是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之間的競爭,目前面臨的是電子化和網絡購買的雙重沖擊。
2011年是民營獨立書店的寒冬,特別是一些知名獨立書店的關閉,如光合作用、風入松、第三極書局……國內外實體書店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的報道鋪天蓋地。而處在大型連鎖書店和網絡書店夾縫中生存的獨立書店,要面臨著租金、人員、政策法規、電商折扣戰和讀者閱讀習慣轉變等各種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張業宏將這種處境形象地稱之為“獨立書店3.0時代”。
#p#副標題#e#成長中的陣痛
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孫碩在提到書業營銷渠道的變革時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曾經在我們小時候,總是能夠看到有大爺推著蓋著大棉被的自行車,走街串巷地賣冰棍兒,但是現在我們再也看不到了,這樣的年代過去了,取而代之是各種主題式的冷飲店。”正如經歷渠道變革下的書業營銷一樣,獨立書店也經歷著它成長的陣痛,對于這種陣痛,張業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語氣和心態似乎并沒有那么悲觀。他說:“目前,獨立書店經歷的陣痛恰恰是一種成長。”
張業宏認為:“其實獨立書店的倒閉并沒有那么可怕,一些書店的倒閉自有倒閉的理由,他們要么書店環境不好,要么選書不當……近些年,實體書店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有些書店依然沿用過去的經營方式。”在他看來,目前獨立書店的處境,猶如物種進化一樣,一些獨立書店的倒閉,屬于正常的優勝劣汰。目前,對于獨立書店不利的生存環境,特別是電商無底線的打折,新媒體對于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確實使獨立書店更多地成為圖書的展示,造成大量讀者購書的流失。“如果獨立書店自誕生之日起,就擁有先天優越的生存環境,反倒會成為今天獨立書店轉型升級的阻礙。”
“后書店”時代的到來
在媒體輪番兒報道書店倒閉之后,現在關于獨立書店的議題開始轉變:業內人士開始呼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對實體書店進行扶持,以改善其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就獨立書店自身而言,最主要的議題體現在“網絡時代獨立書店的堅守與創新”,而堅守與創新,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獨立書店轉型升級”這幾個字。
誰能開出獨立書店出路的藥方?張業宏認為:“凡是尚活著的書店必然有它經營的核心能力或者說‘獨門秘方’。”他所說的“秘方”也就是對于書店“內功”的修煉。比如,北京蜜蜂書店在兩年間開兩家分店,其“秘方”是:在選址上,看重北京宋莊低廉的租金和良好的藝術氛圍;在經營模式上,蜜蜂出版策劃和蜜蜂書店的相互滋養……而恰恰這種秘方不具有廣泛的可復制性。不久前,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孫慶國在全國書店經理人年會上明確表示,應改變傳統書店的粗放經營方式。他認為,目前傳統書店的改造主要有3種模式:巴諾式的大型連鎖書店;臺灣誠品式的多業態組合;基于社區生活方式需求的獨立書店,如時尚廊、讀易洞、方所書店、蒲蒲蘭繪本館等。
時尚廊總經理許志強認為:“‘后書店’時代已經到來,圖書可能在書店中僅占一小部分,到書店看書、喝咖啡或者買個有意思的紀念品,將成為一種時尚。”《獨立書店,你好!》編者之一西海固則撰文指出,以時尚廊、誠品、方所等為代表的“后書店”的興起,用時尚方式,讓人們從物質消費的生活方式回歸傳統閱讀,它們的經營理念或模式,或許能給“后書店”時代的實體書店生存和發展帶來啟迪。(范燕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