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13日南昌訊 3000多年前,渭水之濱,有一個名叫姜尚的老人,手里拿著直鉤,釣起了一個國家的興盛,一個文明的進步;3000多年后,鄱陽湖畔,有一群漁婦,用手中的魚刀和古老的制作技藝,嫻熟地削出一個又一個魚鉤,不僅釣出了“天下第一魚鉤村”的美譽,也釣來了富足和希望。
這個村莊名叫“管驛前”,地處鄱陽縣鄱陽鎮。
制作卡子
千年漁村
管驛前村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小漁村,位于鄱陽縣城西郊,是古饒州水路上的“管驛水棧”。從遠處眺望,這是一個臨河的長條形村子,村西頭歷史悠久的晏公廟、岸邊停泊的漁船和一座座設有養魚網箱的竹排,表明這是一個典型的漁村。
據世居該村的邱氏族譜記載,村莊形成已有千年之久。清代,鄱陽縣城為饒州府治所,是一個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北宋名人都頡在《鄱陽七談》中說“鄱陽有濱湖蒲魚之利”、“魚鱉禽畜之富”。
世人曾羨慕鄱陽這塊地盤,并有“金鄱陽,銀豐城”的民諺流傳。既為富美之地,又為州府治所,縣城西郊便有了一座供來往官員歇腳住宿的驛館。驛館的前面有一個名叫柳林灣的村莊,村里人靠水吃水,以捕魚為生。時間一長,柳林灣這個村名漸漸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管驛前”。據溫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邱國珍考證,管驛前的“管”為后人筆誤,實為“官”。
管驛前村曾有過璀璨的繁華。清末民初,管驛前村成為鄱陽湖漁區聞名遐邇的漁村。上世紀60年代初,管驛前村的漁業生產達到巔峰,國內同行、政府官員、駐華外交人員都曾蜂擁而至參觀學習,使得該村成為鄱陽湖漁區的一塊金字招牌。
古老的卡子
據村支書劉凌云講述,當年村里漁業紅火,不僅源于村民團結,還得益于漁具的豐富。先前,村里的漁民都有固定的漁具和固定的捕魚方式。從生產分工看,有撒網的,有放鉤的,有放鸕鶿的,還有放“卡子”的。
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傳說中姜太公釣魚用的直魚鉤,即卡子。卡子分大、中、小三種,由鄱陽蓮花山的毛竹椏削制而成,兩端扳齊成U形后套上蘆筒(制作過的蘆葦),再把大麥、谷芽為餌料放在蘆筒中,魚吞而蘆葦破,U形卡子靠竹子的韌性反彈,將魚嘴卡住。夏天是各種卡子捕魚的季節,大卡子主要捕鯉魚,小卡子主要捕鯽魚。漁民天黑前把卡子放入水中,天亮時收獲,一艘船一般放下十籃卡子,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捕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鮮魚。
制作卡子的工作一般由漁民的女眷承擔,當地管這種活叫“削卡子”。女人們最初是為自家漁業生產的需要而削卡子,后來卡子成為商品外銷,這種手藝也成為一種謀生手段。削卡子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快手”一天能削1000枚,初學者只能削幾十枚,還經常割破手指。
管驛前村的女人們因削卡子名聲在外。由于她們削的卡子經久耐用,鄱陽湖漁區其他漁村的漁民,甚至外省的漁民,會慕名到管驛前村購買卡子。上世紀70年代,1000枚卡子最高能賣十幾元。因此,削卡子的收入往往成為漁家重要的經濟來源。在漁業生產不景氣的年份,女人們憑手中的一把卡子刀就能撐起一個家。因為這一點,管驛前村的女孩子特別“俏”,十里八鄉的小伙子包括城里的殷實人家,都以能娶上管驛前村的姑娘做媳婦為榮。
文化圖騰
“據專家考證,全中國能夠制作卡子的地方,只有管驛前村和湖北天門。”劉凌云說。
然而,上世紀70年代后,由于鄱陽湖漁業資源萎縮,管驛前村放卡子的漁民寥寥無幾,削卡子的女子就更少了。就這樣,從遠古走來的卡子最終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背影,其帶給管驛前村的榮譽也漸漸塵封。但是,卡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鉤,凝聚了千年漁村的淳樸智慧。這種智慧,不會因為歷史車輪的前行、工業進程的加速而灰飛煙滅,它已化身為漁家永恒的文化圖騰。
沒有了放卡子的漁民,沒有了削卡子的女子,村子里再也難以聽到魚刀削毛竹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機器的轟鳴聲。這種飽含現代化氣息的聲音,將給這個亟待轉型的千年漁村帶來新的榮譽與希望。
詹長發是管驛前村最早依靠生產魚鉤發家致富的漁民之一。上世紀70年代末,詹長發是國營鄱湖魚鉤廠的技術員。一次,他在外學習時,發現魚鉤可以分很多種,功能各異。后來,詹長發承包了瀕臨倒閉的國營魚鉤廠,建立了全縣第一家個體魚鉤企業。詹長發將村里的制鉤能手招聘進廠,率先吃起了“螃蟹”。
村里一些人見詹長發的生意越做越大,也開始從事魚鉤生產。由于有傳統制鉤技術、低廉勞力成本以及詹長發的經營模式,幾年內管驛前村冒出不少大大小小的魚鉤加工廠。
天下第一魚鉤村
如今,漫步管驛前村,隨意推開一扇扇虛掩的大門,就可以發現一戶戶村民家里別有洞天:一個個小作坊,一臺臺機器正加工著一個個銀燦燦的魚鉤。村民邱文中說,村里共有2600多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魚鉤生產,無論男女老少都有一手過硬的“專業”技術。魚鉤生產一般要經過拉絲、裁剪、磨漿、做鉤、淬火等10幾道工序。這里的魚鉤不僅造型美觀、品種齊全,而且硬、韌度適宜,抗拉力均衡,防腐蝕能力強等,形成鄱陽湖特有的魚鉤產品。
“最開始純靠手工,隨著資本的積累,漸漸由手工變成機械化了。”邱文中說,村里生產的魚鉤年銷售量目前已超過20億枚,占全國魚鉤總銷量80%以上,被業內譽為“天下第一魚鉤村”,且有50%的份額進入國際市場,遠銷東歐、東南亞、澳大利亞及北美、非洲等地。
一枚小小的魚鉤,給管驛前村“洗腳上岸”的漁民們打開新天地,百萬富翁多了,千萬富翁也不少。如今,家家戶戶都建起了氣派的小洋樓,此外還經常可以看到村民開著寶馬、奔馳在村里兜風。“這里越來越不像鄉村了。”邱文中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