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12日南昌訊(特約記者 和訊網 趙黎 本網記者 胡康林)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冠巨日前在接受和訊網和今視網聯合采訪時稱,不能就城鎮化而城鎮化,以產業為魂的城鎮化才稱之為真正的城鎮化,而不是人和房子的堆砌。
所以,徐冠巨委員在其2013年的提案里建議,以“四化同步”為契機,打造新型農業科技集聚區。他認為,搞農業科技產業的集群,或者發展真正的高科技農業或者現代農業為載體實現城鎮化,是城鎮化的好途徑。“比如農業大縣,也沒必要感覺到城鎮化沒有工業就不可能城鎮化。”徐冠巨稱,“中國是個農業大國,6.7億農民,農業的現代化這個載體帶動城鎮化是很實際的。”
徐冠巨稱,新型農業科技集聚區的主要作用一是以新興技術支撐農業技術,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品種創新、生產資料創新、加工利用創新;二是以新型工業反哺農業產業,就是引導生物化工、電子信息、精密裝備、新能源等新型工業參與農用工業,通過農業上下游產業率先現代化,帶動田間地頭的現代化。
徐冠巨還表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較低,皆因為農業技術與新興技術存在脫節,農業上下游產業缺乏高科技工業的參與。例如,各地不斷出現的農產品滯銷,包括近期出現的花卉滯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品種創新能力不足,加之市場信息流動加快,生產者過度集中到曾經俏銷的品種上,而品種創新并非單純的農業技術,需要綜合運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又如,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也不是農業科技本身的問題,而是生物化工等新型工業尚未充分開拓農業生產應用,農業生產缺乏技術密集、既安全又低成本的生產資料,缺乏有效的農產品檢測分析技術。
因此,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集聚區的主要形式,有其重大意義,當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現行農業科技園區的產業定位是“農”字當頭,布局思路是依托農產品產區和農業加工產區,這個做法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初級加工更多地利用現代科技,但不足以強化農業與新興技術、新型工業的結合,一是因為園區單一化的產業定位難以吸引和整合相關的新興技術、新型工業,二是因為新興技術、新型工業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資本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
以先進國家為例,農業高科技集聚區的主要特征是依托科技資源較為集中的城市,實施產業融合發展,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例如,荷蘭瓦赫寧根、加拿大薩斯卡通之所以成為世界農業科技重鎮,是因為在鞏固周邊種植業、養殖業的同時,發揮當地擁有高水平大學和科技園區的優勢,從打造“生命科學之城”的高度出發,集聚了大批生物、化工等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和院校機構,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體系基礎;又如,美國硅谷又稱“生物灣”,成為全球作物科學、農業生物技術的源泉之一,是因為信息技術的深厚積累帶來強大的生物計量技術能力,同時,大批生物化工企業攜技術優勢深入參與農業。
為打造農業技術與新興技術、農業產業與新型工業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科技集聚區,徐冠巨告訴和訊網-今視網聯合報道團隊,應采取以下三條措施:
一是以城鎮化為契機,依托中心城市,鼓勵有條件的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在保持農業特色的同時,同步發展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和其他新興技術、新型工業。為此,有必要調整園區土地利用規劃,適當增加建設用地。
二是鼓勵生物產業園區發揮其優勢,大力培育農業生物技術。此舉在臺灣所有的生物產業園區得到推行,取得了效果;在高教和科研資源較好、配套產業較為完整的城市,應規劃建設若干農業生物技術專業園區。
三是制定專項政策,引導和鼓勵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精密裝備等領域的企業跨界發展,涉足農業基因工程、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用新材料、農用裝備等涉農關鍵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