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是少不了的一項活動。這時,許多家庭都會購買一次性紙杯,不僅招待客人方便,更少了洗洗刷刷的環節。可是,您使用的一次性紙杯合格嗎?應該選擇怎樣的紙杯待客?本期實驗告訴你。
測量紙杯
檢測甲苯
走訪
市民選購紙杯更注重外觀
2012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紙杯》國家標準對紙杯的印刷、原材料、添加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杯口距杯身15毫米內,杯底距杯身10毫米內不應印刷;不得人為添加熒光增白劑;要使用環保油墨等。
近日,記者走訪南昌部分大中型超市發現,每家超市都有七八個品牌的一次性紙杯。這些產品的大包裝上,衛生許可證、企業執行標準、工業生產許可證、材質、包裝物材質、保質期、出廠日期等標識基本完整。但是,大多數一次性紙杯并不符合新標準對其印刷距離的要求,而許多市民選購時更注重的是紙杯外觀。
正在選購一次性紙杯的徐女士告訴記者,她平時就會準備一些紙杯在家,最看重的是紙杯外觀,她認為紙杯的價格相差不大,但好看的紙杯給人的感覺不一樣。
實驗
4只“美貌”紙杯無一符合國標
-實驗地點: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實驗用具:日立熒光分光光度計、液相色譜儀、刻度尺、4種紙杯(市場購買及本報讀者提供)等
-實驗目的:對照國標檢驗,看看我們日常使用的紙杯是否符合標準。
-解答專家: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涂新滿博士
印刷圖案越鮮艷油墨也越多
根據國標中“杯口距杯身15毫米內、杯底距杯身10毫米內不應印刷”的要求,實驗員用刻度尺測量了4只實驗紙杯。結果顯示,4個紙杯無一符合規定。
1號杯從杯口到杯底都印滿了花朵圖案;2號紙杯雖然杯口距離印刷圖案超出15毫米,但杯身中間至杯底都印滿了彩色豎條;3號紙杯在杯口處不到5毫米的地方是紅的底色,還印刷了字樣,底部也由鮮艷的圖案組成;4號紙杯雖然圖案不算花哨,杯口距離印刷圖案也有15毫米,但杯底印滿了彩色花紋,也不符合規定。
涂新滿博士表示,杯口的標準是為了避免市民將油墨喝入口中,杯底的標準則是為了避免疊放時油墨污染杯子的內壁,建議市民不要買太花哨、太鮮艷的杯子,雖然樣子好看,但顏色越濃油墨也越多,萬一入口,會對健康有所影響。
過白紙杯一般會有熒光增白劑
國標規定,不得人為添加熒光增白劑。實驗員分別從四個杯子上撕下一塊,放入儀器中檢測。結果顯示,4號紙杯熒光增白劑指數最高,為552;3號為426.2;2號為329.7;指數最低的是1號紙杯,為239.4。
涂新滿博士表示,熒光增白劑中可能含有化學致癌物,而有些物質長期接觸,甚至可能引發白血病。其實,市民不用專業儀器也能自己檢測紙杯是否含有熒光增白劑,那就是使用紫光燈,因為在紫光燈下,使用了熒光增白劑的物品會發出藍色熒光;未使用熒光增白劑,則呈現的是紫光燈本來的紫色。熒光增白劑的作用原理是吸收光線中不可見的紫外光,并發出可見的藍光,與織物發出的黃光進行疊加后,互補形成白光,使織物發出的白光增加,肉眼可感覺到白色織物明顯變得亮白,這就是亮白效果。所以,市民要盡量選用微黃的紙杯,因為很白的紙杯,一般會有熒光增白劑。
第一杯水最好別喝讓甲苯揮發
檢測熒光增白劑之后,實驗員又從4只紙杯上分別撕下一塊,放入4個燒杯中,隨后倒入60℃的溫水,再放入恒溫水浴鍋內浸泡24小時。實驗員告訴記者,做這個實驗,過冷過熱的水都不適合,水溫過高甲苯容易揮發,水溫過低,甲苯不能分離。24小時后,實驗員將浸泡過后的水液放入液相色譜儀中分析,最后發現4只紙杯均含有甲苯。
涂新滿博士表示,油墨中含有苯和甲苯,對健康有損害,所以市民最好購買外層無油墨印刷或印刷較少的紙杯。準備使用時,市民可以將紙杯提前拿出來透透氣,然后將開水倒入即將使用的紙杯中,因為水溫過高甲苯比較容易揮發,因而第一杯水市民最好不要喝,待1~2分鐘后,可重新倒水飲用。
支招
挑選紙杯有竅門一聞二捏三看
“一次性紙杯無論從環保角度還是健康角度來說,都不是最好的選擇。”涂新滿博士表示,日常生活中更提倡市民使用玻璃、搪瓷、不銹鋼材質的杯子。若市民一定要購買一次性紙杯,可以通過“一聞二捏三看”的方法來判斷,一是聞紙杯有無異味,特別注意有否聞到油墨的刺鼻味,切忌買有刺鼻味的紙杯;二是輕捏一下紙杯,如果是優質紙杯則比較硬,有一定回彈性,而劣質紙杯捏了之后比較軟,沒有回彈性,還容易被捏扁;三是看外包裝,留意產品信息是否齊全,如生產企業信息、生產許可證標志及編號、生產日期及保質期,最好購買杯身花紋距離杯口15毫米、距離杯底10毫米以上的紙杯,不要買過于花哨和過白的紙杯。
-記者趙婉露、實習生彭曉玲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