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獻登記將實現網上報名
受捐患者也可獲救助目前三分之二器官未經系統分配
今年6月底前,器官捐獻登記將可實現在線報名,每個愿意捐獻器官的人,都可通過網絡報名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并可獲得器官優先移植權。昨天,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介紹,當志愿者完成器官捐獻后,其家屬也可獲得優先移植權。同時,將協調有關部門制定器官捐獻系列優化配套政策,涉及火化免費、交通程序處理等。
捐獻系統
6月底前可在線登記
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此前稱,今年整個器官捐獻的信息將全國聯網,并力爭將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信息管理系統研發成功并上線,以期在最短時間內,使我國的整個人體器官捐獻的動態變化及時反映出來。
“今年6月底之前,將實現捐獻系統的第一個功能:公眾在線報名登記。”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業務部副部長高新譜介紹,今年年底前,捐獻系統的核心業務工作也要開始運行。
同時,該系統也將為器官捐獻協調員提供一個規范管理的工具,協調員是整個器官捐獻的見證人,負責政策宣傳、協調手續、緬懷紀念等工作。通過上述系統,協調員將實現移動辦公,“他們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而是要到基層醫院里去采集信息”。高新譜說,每個協調員所采集到的器官捐獻信息、數據,坐在辦公室的管理者就能第一時間看見,“他們哪些地方是做得非常規范的,哪些地方沒做到,協調員本身也可以通過該系統對他自己所經歷的案例來進行管理”。
高新譜表示,報名系統將會與器官捐獻數據庫緊密相連,只要志愿者報名登記,數據庫里也就有了相關信息。當其瀕臨死亡時,醫院和器官捐獻協調員只要登錄器官捐獻數據庫,輸入其身份證號,就可查詢到數據庫里的信息,確定其是否是器官捐獻志愿者。
人道救助
受捐患者也可獲救助
年內將出臺的人道救助基金管理辦法,規定國家層面要成立救助基金,各省份也要成立相應的救助基金。基金將對家庭困難的器官捐獻者及其直系親屬給予人道救助,包括器官捐獻者本人最后一次在醫院產生的費用、其子女救助等。救助額度的多少,將根據救助基金的資金情況、捐獻者的貧困程度等確定。
“這個救助基金將是對捐受雙方進行救助,不光是對捐獻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獲得救助。”高新譜透露,在器官捐獻過程中,相較于捐獻者,移植患者可是一個被忽視的角色,但其實他也承擔著很大的風險,就是移植手術失敗的風險。如果有這樣的案例發生,即使是一點點的救助,對于患者來說都是一種關懷。
不過他表示,救助基金辦法的制定很復雜,涉及很多層面,須要征求各省份意見、專家意見才能最終確定。
激勵措施捐獻志愿者優先移植
高新譜介紹,如果公眾報名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當本人患病需要器官移植時,將可優先獲得器官移植權。
同時,當器官捐獻者完成器官捐贈后,其家屬也可優先獲得器官移植權。高新譜說,根據器官捐獻的分配原則,器官分配涉及兩個原則,一是醫學需要原則,包括地域原則、病情危重程度等,二是倫理、人文的原則,即器官捐獻者的家人可以優先得到器官捐獻者本人的器官,也可以優先獲得別人的器官。
免費火化政策或出臺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劉維新介紹,今年器官捐獻工作中要著重推進的一項,就是協調有關部門制定出臺有關器官捐獻的系列優化配套政策,比如器官捐獻志愿者交通事故后的優先處理、火化、困難捐助者家庭的孩子上學受教育問題等,這些政策涉及民政、交通、財政等多個部門。
“民政部是不是可以出臺這樣的政策,比如對于器官捐獻者來說是否可以免除喪葬火化費?”高新譜說,再比如交通部門,國外這方面的處理非常先進,當器官捐獻者發生交通事故,一旦其出現腦死亡情況,那么醫護人員會直接將其運送至醫院進行器官捐獻。但我國交通程序的處理比較繁瑣,“等處理得差不多了,可能當事者的器官已經過了最佳捐獻時期,已經不能用了”。
報名提示
如何報名
須提交身份證號
高新譜介紹,要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目前需要公眾到在各個省份的器官捐獻管理部門填表注冊,完成報名登記后會獲得一個器官捐獻志愿卡。
今后,則會有另外一個報名途徑,就是在線報名。據介紹,該在線登記網站將安放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門戶網站上,頁面會非常簡單,公眾很容易就可實現報名功能。
“只要能上網的地方,就可以登錄到報名登記系統。”高新譜說,有意捐贈器官的公眾,可登錄該系統在線錄入身份證號、姓名、住址、電話等信息。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隨后進行審核,通過核實其身份證復印件、采集視頻照片、電話聯系等方式,確認其信息是真實的之后,就會給予注冊登記,并向報名者發放器官捐獻卡,報名者就正式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了。
報名條件
不能有傳染疾病
據介紹,器官衰竭的病人每年有100萬左右,但70萬的患者不適合器官移植,只有30萬的患者符合移植條件。但目前全國只有18745名器官捐獻志愿者,即報名登記了器官捐獻的人,相對于全國的整體人口來說其比例是非常低的,只有百分之零點幾,而英國的器官捐獻志愿者和人口的比例為百分之三十幾。
盡管如此,要成為器官捐獻者,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高新譜介紹,目前管理中心正在對此研究。大體上來說,年齡上的限制會在70歲以下的成年人,不能有傳染病,一些腫瘤疾病患者也不能成為捐獻者,腦膠質瘤患者除外。
“歲數的限制我們還會進一步研究,不過醫學上顯示,歲數越大,移植的器官功能也就越不能更好發揮。”高新譜說,對器官捐獻志愿者的條件會以文件的形式公布。
相關新聞
全國已完成700例器官移植三分之二器官未經系統分配
據介紹,今后我國的器官捐獻移植,將通過捐獻系統等來完成。器官捐獻系統年內上線,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負責建設管理;分配系統則由衛生部負責,去年已經投用,名稱為“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
高新譜介紹,器官捐獻之后,就會轉入分配系統,交由該系統來分配。分配系統往下,還有肝、腎、心、肺、胰腺、小腸6個移植數據中心,通過這些數據中心,捐獻信息系統將會得到一個反饋,即捐獻者一共捐了多少個器官,這些器官到哪里去、捐給誰等等。
據了解,目前,中國160多家擁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都獲得了器官分配系統的使用賬號,只要鏈接互聯網,移植醫院就可在系統內實現器官共享。不過,去年有媒體報道稱,仍有少部分地區移植醫院沒有將公民捐贈來的器官放入系統分配,而是“熟人、關系等起到很大作用”。
對此,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已完成700例器官移植捐獻,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捐獻是通過系統來完成的,“因為是試點期間,因為受到條件的限制比如說偏遠地區沒法上網等,沒法登記”。同時,為了照顧醫院的積極性,分配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地域原則,“誰發現的誰優先分配,不可能完全交由系統來分配”。這名負責人表示,志愿捐獻者器官來源的比例目前為13%,今后該比例達到70%、80%的時候,或可規定所有捐贈器官必須進入系統分配。(記者陳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