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和諧是小康的內涵、人民的期待、發展的前提。”今年7月,省委十三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江西、平安江西、文明江西的理念,描繪了“小康提速”的美好愿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中,平安和諧是基本標志之一。圍繞省委全委會平安江西建設的總要求,順應廣大群眾的和諧平安期待,我省加快深化平安建設的步伐,創新平安建設理念,堅決摒棄“和稀泥”、“花錢買平安”等揚湯止沸式的維穩觀念,著重從源頭治理,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調解:化解社會矛盾的“減壓閥”
“人民調解,全靠一張嘴。”饒華芳是萬年縣青云鎮人民調解員、全省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被當地鄉親稱為“鐵嘴律師”。在調解當地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中,幾十名受害人家屬與肇事司機爭執不下,饒華芳同這些家屬吃住在一起,最后在4天之內同所有的家屬談妥賠償事宜。
省司法廳基層工作處負責人認為,法律是剛性的,判決也是剛性的,容易出現“判后不服”現象。相反,調解是雙方自愿的,調解完后,很少發現當事雙方再有“翻燒餅”(反悔)的現象。
經過人民調解,大量矛盾糾紛在進入司法渠道之前得以化解。“十一五”期間,全省共排查矛盾糾紛627200件,化解矛盾糾紛602996件。“人民調解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多年實踐證明,矛盾糾紛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環節化解,效果最好。”南昌大學教授鄭紅認為,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能否有效發揮人民調解優勢,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為更好發揮調解的作用,省司法廳日前出臺《關于貫徹落實深化平安江西建設行動方案的實施意見》,要求全省人民調解工作繼續發揮社會矛盾的“減壓閥”作用,推動人民調解向企業、保險合同糾紛、征地拆遷糾紛、物業糾紛、地域邊界糾紛等領域拓展,努力構建人民調解與訴訟調解、刑事和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等多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
信訪:暢通訴求渠道減少源頭矛盾
“您好,請坐,您有什么困難和訴求?”近日,在上饒市信州區信訪局,區委書記鄭曉春一句問候,開始了一場和來訪群眾蘇某面對面的真情對話。原來,蘇某多年來因為店鋪拆除未得到安置問題一直向有關部門反映。當天,在鄭曉春協調下,區房管局等多部門召開專題協調會,面對面傾聽蘇某訴求,長達十幾年的安置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
“以前追著找干部,而且不知道找什么部門好,現在干部上門解難題,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反映自己的問題,有理公開講,是非大家說,這口氣順多了。”蘇某高興地說。
“老百姓要不是實在沒辦法了,也不會來上訪。”鄭曉春說,黨政領導要體察民情,就地化解一些突出的社會矛盾。這不僅有利于密切干群關系,還有利于從源頭化解矛盾。
為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全省信訪系統日前開展“平安信訪”建設活動,要求構建“信、訪、網、電”四位一體的信訪平臺,實現第一時間、第一地點解決好群眾的合理訴求;要求堅持黨政領導包案化解突出矛盾制度,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實行領導包案;實現接訪方式上多樣化,可以是定點接訪、重點約訪,也可以帶案下訪。但要求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絕不能推諉扯皮、敷衍塞責。
有關法律專家認為,面對信訪維穩新形勢,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干部信奉“能壓下就有兩下、擺平就是水平”等權宜性治理方式,結果適得其反。因此,我們要以理性平和的態度看待穩定,充分認識穩定問題是社會進步中的問題,只有在化解矛盾中不斷達成新的穩定狀態,才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重心下移:被動維穩轉向主動創穩
今年8月以來,受持續高溫天氣影響,蓮花縣出現大旱。旱情不僅牽動著農民的心,也牽動著當地干部的心。8月13日,縣國土資源局干部趕赴扶貧點湖上鄉湖上村、車田村、凡家村抗旱,與村民共渡難關。
“村里來了抗旱工作隊,沒想到這些干部還帶著鋪蓋,住在了村里,像親人一樣為我們辦事。”群眾由衷地稱贊:“好作風又回來了。”
“事實上,我們給群眾辦了實事,使群眾得了實惠,我們自身也受到了鍛煉,受到了教育。”抗旱工作隊的同志說,原來不熟悉農村的,現在熟悉了;原來不了解農民的,現在比較了解了;原來對農民感情不深的,現在有了感情;原來不會做農村工作的,現在會做了。
訪民情、聽民聲、釋民惑、解民憂、惠民生……在我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廣大黨員干部把傾聽民聲與化解民怨結合起來,通過面對面拉家常,耐心聽取群眾意見,主動釋疑解惑,積極疏導教育,使群眾變“怨氣”為“客氣”,變“誤解”為“理解”;把貼近民心與宣傳政策法規、改善民風結合起來,主動宣講惠農利農政策、法律法規,讓群眾知曉,引導群眾端正認識,擁護黨的主張,落實黨的政策;把掌握民情與多辦實事、解決民憂結合起來,關心群眾疾苦,為他們想辦法、出主意,切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通過開展群眾路線教育,身臨其境感受群眾的酸甜苦辣,干部對群眾的疾苦更上心了;通過上門問計,群眾和干部的心貼得更近了;通過宣傳政策、上黨課,干部和群眾的目標更一致了;通過為民辦事、排憂解難,干部和群眾的感情更深了。”江西師大教授李衛說,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推進“干部下基層”常態化,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才能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
本報記者龔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