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欧美俄罗斯乱妇,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江西企業網
熱線電話:0791-88185535 | 監督電話:0791-88185535

跳躍的城市脈搏——吉安市實施文化興市打造文

2013-08-21 14:50

相關閱讀:千年廬陵 演繹傳承展望將來

     傳承千年廬陵文脈

     吉安圍繞“文化廬陵、山水吉安” 52億打造生態園林城市

  如果說經濟總量、基礎設施等硬實力鑄造城市的“筋骨肉”,那么人文氣韻、體制機制則培養城市的“精氣神”。

  一座城市缺少文化的滋養與浸潤,就沒有了生命力。

  歷史上的吉安,3000年的廬陵文化影響深遠,從這兒走出了歐陽修、楊萬里、文天祥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流傳了“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滿朝文武半吉安”的千古佳話;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5萬余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47位開國將軍的傳奇偉績和遍布城鄉的紅色印跡,鑄就了一個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

  “文化不能失憶,文化不能僅僅只停留在人們的口口相傳和書本中,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的生活形態,是一個地方的表情,讓我們觸摸歷史的肌膚,感知歷史的呼吸,從而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將要到哪里去。”吉安市委書記王萍的話語擲地有聲。

  打造廬陵文化的物化載體,留住城市記憶,讓廬陵古風與時代氣息交融并存

  8月6日,記者驅車進入吉安市,一幅幅優美的廬陵風景畫呈現眼前。占地4000畝的廬陵文化生態園,幾年前還是一片用來臨時泄洪的灘地,如今已成為吉安市廬陵文化的鮮活樣本,融紅、綠、古地域文化于一身。噴泉水柱、古樹巨石、一縣一景,上螺子山、登文星塔、訪靈泉寺……說不盡山水競色廬陵美。而由政府斥資400萬元建造起來的廬陵民俗園,讓“廬陵人家”的風情韻味重現眼前,走進去,大量珍貴的民俗文物和歷史圖片躍入眼簾,讓人們真切地體會到廬陵文化“耕讀傳家”、“文節俱高”等優秀精神的永恒價值。

  源遠流長的廬陵文化成就的吉安千年古村、千年古書院、千年古窯等星羅棋布。吉安秉承保護與開發并重的理念,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原則,在推進城鄉建設中盡可能保護廬陵古韻,傳承廬陵文脈。

  走進吉安縣永和鎮的吉州窯遺址,只見24座古窯包如崗似嶺,分布其間,這些古窯具有1200多年歷史,鼎盛時期擁有窯工10萬之眾,曾以其豐富而精美的產品為國內外人士所向往。如今,在這片遺址上,吉州窯博物館、吉州窯文化廣場、吉州窯遺址公園、清代古街永和街等正在積極規劃建設之中,以再現昔日繁華。白鷺洲書院是江南三大書院之一,現在是省級重點白鷺洲中學,但環境承載有限,學校發展受制。于是,吉安市在城市新區規劃建設新校區,同時啟動白鷺洲書院修繕工程,保留部分學生“真儒過化”,以延續800年書聲不斷。

  漫步南宋以來就有“千戶商賈云集”美譽的萬安縣百嘉圩鎮,無論是老圩鎮民居,還是祠堂、茶亭,都呈現出“青磚黛瓦馬頭墻,飛檐翹角坡屋頂,花格門窗紅燈籠”的廬陵風韻。市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操建民告訴記者,如今在吉安市的城鄉建設中,十分注重歷史風貌與特色文化的保存與再現,特別是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突出廬陵風格的塑造,傳承廬陵民居特色、接續廬陵民居文化已成為許多農民的自覺追求。

  啟動建設后河“金腰帶”綠廊工程,打造“后河十景”為代表的有著深刻文化印跡的城市精品,展現小橋流水、廬陵人家、民俗風情、江南園林的綠色之美、人文之美……

  行走在吉安,人們會感受到廬陵先賢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靈動別致的窗花雕塑、古色古香的街區牌坊,哪怕是晚上的一盞盞景燈,都透出獨特的文化元素。

  以紅色文化和廬陵文化為引領,讓文化內化于心,筑牢加快發展的文化根基先進文化,是一個社會前進的主心骨、發動機。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和厚重的廬陵文化正成為吉安人民提神振氣的“營養素”。

  井岡山,成為吉安理想信念教育,營造攻堅克難、干事創業、風清氣正、心齊勁足良好氛圍的大課堂。換屆伊始,吉安市市委即組織市、縣領導370多人到井岡山上集體黨課,接受革命精神洗禮。很多參加學習的同志說:“在革命搖籃接受黨性教育,使人‘長精神’!”

  為了留住吉安城市文化的“根”與“魂”,吉安市在廣泛組織社會參與和各界充分醞釀的基礎上,在紀念建黨91周年之際,隆重推出了既傳承廬陵優秀文化精髓、又體現新時代新吉安發展最強音的“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氣、開放、圖強”,進一步激發出廣大市民熱愛吉安、建設家鄉的激情和主人翁精神。

  為了發揮榜樣的力量,傳遞社會正能量,吉安開展了“美麗鄉村鄉風美”——孝順公婆好媳婦、孝順父母好青年以及“最美身邊好人”的“三好”評選活動,開展了“尋找真善美—感動吉安”道德人物評選活動,用身邊典型教育人、引導人。組織了“永遠跟黨走·喜迎十八大·建設新吉安”、“紅古詩文經典誦讀”大賽等活動,讓群眾在重溫經典、感受輝煌中,煥發出奮力前行的激情與自信。

  吉安人民將井岡山精神和廬陵文化體現于點滴行動中:在鄉村,村民說事室的產生,讓村民們坐在一起說各家事,內部矛盾說著說著就自己解決了;政府每年拿出20萬元,成立了圓夢助學金,每個貧困家庭的大學生每年可獲得政府5000元資助,每個貧困家庭的中學生每年可獲得政府3000元資助……

  大力發展富有生機的文化產業,讓百姓感受文化精髓,共享現代文明成果

  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博物館、城市展示館、科技館、少年宮、工人文化宮……一大批文化公共設施拔地而起。“近些年,是吉安市文化事業投入最多的幾年,政府舍得拿出城市新區最好的地塊,高標準建設文化項目。并且,注重解放思想,創新機制,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新模式。”吉安市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謝石林如是說。為讓文化藝術中心不成為空劇場,吉安市引入市場機制,將其托管給保利集團,政府購買服務,由保利集團引進大型演出活動,一年提供80場高質量的國家級演出,這樣,吉安人民在當地就可以欣賞到高水平的大型演出。如今,60多個文化企事業單位全部完成改革,通過轉企的方式推向市場,骨干力量得到保留,產業生產力被有效激活,為吉安市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今年7月正式公演的大型情景歌舞《記憶廬陵》,政府投資300萬元,歷時兩年精心打造,是廬陵文化的活態化傳承,走向市場以后,成為吉安市的一個很有潛力的新興文化產業。如今,《記憶廬陵》已成為吉安市民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130名演職人員全部實現本土化,以井岡山大學附屬藝術學校的師生和市采茶歌舞劇院的演員組成演出團隊,院校聯動,做到以實踐促教學,以演出促效益。《記憶廬陵》以后將走向全國各地,讓更多的人感知和了解廬陵文化。

  以文化的理念打響旅游品牌,促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式發展,這是吉安市發展文化產業的妙筆。在井岡山,以紅色文化為根基,著力打造全國理想信念教育“第一品牌”;堅守青原山禪宗和書院文化,將禪宗文化和古村、古鎮與綠色生態旅游相結合,把青原山打造成新旅游景區;武功山則以慢生活理念為其文化主張,圍繞溫泉游、山游、水游,打造中國首家“慢生活”基地,大力實施以井岡山旅游為龍頭,青原山、武功山和贛江庫區旅游互動發展的“三山一江”戰略,打造“紅色、綠色、古色”交相輝映的大井岡旅游經濟圈,推動旅游與紅色文化、廬陵文化融合發展。

  為在較高起點上重構吉安文化產業,吉安全面推進文化產業開放開發,將文化產業作為招商重點,圍繞文化創意、動漫游戲、印刷復制等重點領域,著力包裝打造了青銅工藝品、永新書法、新干剪紙等一批特色文化產品。今年上半年,吉安市文化產業實現主營收入超100億元,實現增加值27.25億元,分別增長55.04%、51.38%,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當地GDP比重達4.8%。

  短評: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之于一個國家,關乎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之于一座城市,則關乎城市的整體實力和發展后勁。吉安是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孕育地,擁有源遠流長的廬陵文化。如何延續這些寶貴厚重的文化財富,喚醒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軟實力?吉安近些年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打造廬陵文化的物化載體,讓吉安人守望人文印記,留住這座城市的記憶,喚醒人們的文化自覺。吉安大力實施文化體制改革,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新模式,構建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富有生機的文化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現代文明成果的共享,是文化的高度自信與自強。

  當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干部群眾中成為一種文化自覺,成為一種精神信仰、理想信念時,它釋放出來的力量是無窮的。吉安的發展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本報記者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