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區:鐵路專線直達碼頭做強臨港“大工業”
●經開區:依港強工以工興城打造“升級版”
●八里湖新區:九江版“紅谷灘”打造“核中核”
省委提出“做強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體、龍頭昂起”的戰略部署,明確把“昌九一體”作為支撐江西崛起的“雙核”來打造。為深入貫徹省委全會精神,本報于8月9日啟動了“昌九一體化,我們先探營”大型新聞行動,沿路探營昌九工業走廊沿線縣市區,對昌九一體化進行解讀和思考。
8月18日,記者走進此次新聞行動的最后一站——九江城區。作為“雙核驅動”的一核,九江具備哪些優勢,又該從哪里發力?在九江市廬山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八里湖新區,記者所到之處,干群思想高度一致,那就是要發揮九江的沿江港口優勢,緊緊抓住“強工興城”來造“核”,齊心協力將九江發展成為與南昌相匹配的“一核”。
九江城西港區上港碼頭
【問路】
昌九“雙核”驅動九江拼什么?
要真正實現“昌九一體”,前提是要“雙核驅動”。但現在的九江,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城市規模,與南昌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果九江不加快發展,縮小差距,“雙核”就是“畸形的雙核”。“昌九雙核要的不是‘雞婆帶雞崽’,而是要‘雙胞胎’。”對于真正的雙核驅動,省政協副主席、九江市委書記鐘利貴曾用這句話進行了生動的闡述。
“省委、省政府首次突破均衡發展理念,明確提出把‘昌九一體’作為支撐江西崛起的‘雙核’來打造,進而帶動其他區域騰飛發展,這對九江而言,機遇難得,意義重大。”廬山區區長鐘好立對記者如是說。
對于九江,在打造“雙核”過程中,有哪些優勢?“九江是港口城市、門戶重鎮,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集聚和輻射優勢明顯。”鐘好立表示,九江有長江沿岸152公里的黃金岸線,這個優勢在全省獨一無二。拿廬山區來說,15公里的長江岸線、32公里的鄱陽湖岸線,發展大運量、大用能、大用水的臨港工業及配套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對于九江的造“核”優勢,九江市副市長、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和民有著自己的認識,他認為九江的“深水良港”在全省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港口優勢自然要“物盡其用”。除此之外,得益于多年來堅持的“強工興城”戰略,九江的工業也成為另一張“王牌”,并將成為九江造“核”的“發力點”。
【探路】
昌九一體“同城”還是“同一”?
談及“昌九一體化”,九江市八里湖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小明稱,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為昌九一體的空間“同城”打下堅實基礎。“我們八里湖新區定位是生態文明活力新區,是九江市未來的行政文化中心、商業居住中心、旅游休閑中心,定位和發展方向與南昌的紅谷灘新區非常相似。”陳小明表示,八里湖新區就是要致力于打造“九江版的紅谷灘”。
“九江經開區的城西港是江西集裝箱進出口的主要集散地。如果九江港與南昌港能夠無縫對接,能夠出臺優惠措施,對南昌、九江互開貨輪給予一定的補助,勢必會促進江西的水運市場。”陳和民還建議,在陸路運輸上能否借鑒高速公路開辟綠色通道的做法,對于往返于昌九之間專門從事集裝箱運輸的貨車,在高速公路通行費上實行優惠,降低進出九江港的集裝箱陸路運輸成本,促進江西大物流的繁榮。與此同時,省內知名的經濟學者朱麗萌還提出,昌九兩市要共同編制同城一體化機制,盡快出臺統一的規劃,為同城化工作提供系統的路線圖。同時,強化交通、通信、供水等基礎設施的對接,如鐵路、公路能否開通年票和IC卡,能否實現車輛通行費年票互認,在兩地之間,鐵路實現公交化。
“同城化”畢竟是兩個城市之間的協同,朱麗萌表示,昌九一體在交通、通訊等方面可“同城”,但是在產業布局、產業發展上絕對不能“同一”。陳小明表示,作為省會城市的南昌,應該發揮其金融、研發和第三產業的優勢,集中發展航空、LED、電子信息、醫藥、軟件等優勢產業。而作為港口城市的九江,應該進一步發揮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加快臨港產業開發,發展重化工業、船舶制造、鋼鐵、新能源等產業。
【指路】
發揮沿江優勢主抓工業來造“核”
昌九一體是南昌加九江,但如何提速兩地的同城化、發揮1+1>2的效應?根據規劃,“十二五”末,南昌、九江兩市經濟總量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江西所占比重,都將從目前的約1/3躍升到40%以上,屆時,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核心增長極終將形成。對于九江來說,又該如何造“核”?
“做大九江,核心在于做大經濟總量;做大經濟總量,關鍵要做強工業經濟。”陳和民表示,對于九江來說,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強工興城”戰略,緊緊抓住工業的“牛鼻子”,通過做大九江,輻射帶動整個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江西版的區域發展“新引擎”。具體到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緊緊抓住打造“雙核”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沿江以及國家級開發區雙重優勢,決戰工業為主線,堅持依港強工、以工興城、港城一體、產城融合,加快推進城西港區二期14.7平方公里開放開發建設,重點引進現代裝備制造、臨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力爭用3~5年時間,努力建設億噸大港、千億園區。在項目方面,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將著力對接世界500強、上市公司、國內行業20強的“標桿企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電器、汽車及零部件和現代裝備制造業。
“廬山區在策應九江推進‘昌九一體化’發展戰略中,將在搞好發展規劃對接、產業互補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公共服務對接的基礎上,全力做好‘園區開發、城區建設、城鄉一體’三篇文章。”鐘好立表示,廬山區將決戰港區,強化“三個支撐”,發展臨港工業,做強工業經濟。九江城東港區自2007年啟動建設以來,已累計投入近20億元,基本建成了路網、電力等基礎配套設施。下步工作重點將圍繞打通港區外接通道,積極爭取支持,繼續加大投入,盡快建成鐵路專用線(含鐵路貨場),進一步凸顯放大港區水鐵聯運的獨特交通優勢,整體提升港區的承載力和吸引力。突出抓好一批投資在10億元以上重特大工業項目的簽約落戶、開工建設、達產達標。依托骨干企業,開展擇商選資,拉長產業鏈條,重點培育發展綠色食品、化纖紡織、新型建材三大優勢產業。
“江西造雙核,九江是其中的一核,八里湖新區是九江新城戰略的主戰場,是九江‘核中核’。”陳小明表示,八里湖新區首要的任務是進一步優化八里湖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未來發展拓展空間,增強承載能力與向周邊輻射的能力。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加大土地運作和收儲力度,走“節約集約、產出高效”的新路子。進一步加大對八里湖新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項目投入,完善城市功能。進一步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利用新區的區位、文化、山水資源等要素,發展旅游商貿、休閑觀光、文化會展等產業,積極引進500強企業,逐步形成以總部經濟、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為支撐的產業格局。
文/記者張祖珍 陳文秀 圖/記者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