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晚間,包鋼稀土(600111)公布了2013年半年報,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8.32億元,同比下降23.2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51億元,同比下降33.03%;基本每股收益為0.434元。“雙降”的業績,令人有所失望,而股價近期的走勢,卻與此形成鮮明的對照。
8月7日,工信部官網公布了下一階段將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稀土“打黑”的消息,稀土概念股便再次迎來大漲。以北方稀土龍頭企業包鋼稀土為例,8月8日以26.08元高開后逐波走低,但9日開盤不久直奔漲停,12日更是創下近期新高30.63元,截至周四收盤,兩周來的漲幅已達16.70%和4.05%。20%的漲幅,可謂不小,如今中報已出,誰將為此買單呢?盡管公司表示業績下降的原因是“全球經濟繼續調整復蘇,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發展環境復雜。稀土行業景氣度依然低迷,市場需求不振,產品價格低位徘徊”,雖然股價近日大漲,但可以看出,我國稀土的價格仍處于調整階段,而稀土的價格都是由上游企業來左右的,這其中就包括包鋼稀土。近年來,包鋼稀土也做出過保護稀土價格的事情,現在卻成為其不得不提的“尷尬”事:包鋼稀土去年三次發布停產保價公告,其他行業龍頭企業五礦、中鋁和廈門鎢業跟隨其后停產。在全行業停產保價一個月后,部分稀土現貨行情出現普漲,而代表性稀土品種氧化鐠釹價格大漲20%,每噸達到45萬元。但短暫的上漲后,最終價格還是下跌了,全年均價同比下跌約40%。可以肯定的是,停產保價并未見效。而對于今年稀土價格的走勢,有分析師認為,雖然目前稀土價格看漲,但從需求來看,并未有明顯的增加,下半年市場不明朗。如果9月份、10月份再不旺的話,包鋼稀土可能又要“停產保價”了。除“停產保價”計劃基本落空外,自2012年底,包鋼稀土與12家內蒙古上游稀土企業的整合仍未有實質性進展,目前尚處于一種“委托管理”的狀態,這些企業根本沒有盈利,主要是巨資投入到科研和環保上。這也成為公司的另一件“尷尬”的事情。
上述兩件“尷尬”的事情,在中報業績中得以充分反映,尤其是當前的下游需求仍顯疲弱,市場對未來下游需求的預期也相當謹慎,因此,打擊非法生產和減產保價,對目前價格的支撐力度已被削弱。(記者高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