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21日征求意見結束以來,新股發行改革傳出不少的建言,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恢復市值配售的建議。而股市卻是談IPO色變,新股發行改革為何如此影響股市,市值配售新股靠譜嗎,還有更好的發行方式嗎?周五下午,記者就投資者感到困惑的話題,與各位分析師展開了《高談闊論》。
■記者高志遠/文
嘉賓:
江西財大副教授 李思敏
資深證券分析師 程榮慶
中信建投分析師 危斌
南京證券分析師 袁飛林
主持:本報記者高志遠
IPO為何如此影響股市
記者:近日,新股發行改革的建言引發股指大幅震蕩,IPO為何如此影響股市?
李思敏:因為IPO牽涉到發行人、承銷商、機構投資者及一般投資者利益及證券市場長期發展,而發行制度改革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來滿足市場多方主體的預期,如此制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很難兼顧所有主體利益實現平衡。
程榮慶:IPO之所以會如此刺激市場神經,就是因為上市公司中出現了太多的只重圈錢、不重回報的現象,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采取欺詐的手法上市,上市后業績就開始變臉,讓投資者飽受損失。由于監管層對IPO違規上市沒有實行重罰,上市公司違法成本過低,才會出現違規上市屢屢出現現象,使得市場一談IPO就色變。
危斌:股市永遠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融資功能是股市的主要功能,新股IPO重啟能恢復股市融資功能。從長遠看,能夠促進符合國家政策的企業上市融資,做大做強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反過來又能推進股市健康發展,使整個經濟步入健康循環的軌道,因此從長期考慮,合理的新股IPO對經濟和股市有益無害。
袁飛林:目前市場處于弱勢整理的格局,成交量始終維持在相對低點,IPO重啟預期,無疑將會打破原有的供需平衡,市場資金面將面臨巨大沖擊,投資者的悲觀預期加重,所以會加劇股指的震蕩。
市值配售新股靠譜嗎
記者:恢復市值配售的建議呼聲較大,你認為這種方式靠譜嗎?
李思敏:個人認為,市值配售同樣不能完全從深層次解決市場基礎中的矛盾和問題,但從所有發行方式看,至少其公平性效果會相對好點。
程榮慶:從本質上看,IPO重啟困擾市場的不是發行方法的問題,而是如何杜絕造假、如何把違法違規者罰得傾家蕩產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什么市值配售等發行方式,都對營造一個健康的新股發行環境無益。現在的管理層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本末倒置,在發行方式上做文章,根本就不靠譜。
危斌:所謂市值配售,就是新股僅向持有流通股票的投資者配售,投資者每萬元流通股票市值被分配一個編號,發行新股時通過搖號方式確定中簽者。在這種發行模式下,只要持有一定數量二級市場股票的投資者才有資格申購新股,而在申購過程中無需先拿出相應的保證金,只需在中簽后資金賬戶上有相應的購買股票資金就行。應該說,市值配售的最大特點,取消了投資者直接從一級市場申購新股的資格,明確新股只向持有二級市場股票的投資者配售,這就打破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一、二級市場收益與風險不平衡的局面,在某種程度上能起到鼓勵投資者進入二級市場持有股票的作用。因此,該政策的推出在當時被視為股市的利好,客觀上也確實對推動大盤的上漲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市值配售建立在“新股不敗”的前提上,客觀上是把配售新股作為一種特殊的“福利”發放。2011年以來,新股的破發現象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市值配售能否真正得到投資者的認同呢?顯然,把一種風險投資當作對投資者的獎勵,這在邏輯上是十分荒唐的。
袁飛林:市值配售是針對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流通市值進行的一種新股發行方式,它只改變了投資者參與新股認購的門檻,而沒有改變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況和未來市場擴容的壓力。我們認為,它只是一種發行方式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炒新的程度,為IPO重啟提供正能量。
還有更好的發行方式嗎
記者:看得出來,大家不怎么贊同市值配售,但還有更好的發行方式嗎?
李思敏:目前股票市場定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虛擬市場,制度建立更多兼顧了發行人利益,但目前發行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恰恰就是發行人的高溢價發行圈錢、套現及造假,制度改革應該直指這些核心問題,并加大違規成本。
程榮慶:既然IPO重啟不是發行方式的問題,管理層就要從嚴肅法律法規入手,讓那些真正優質的企業進入到證券市場,把害群之馬繩之以法,在證券市場積極提供正能量。否則,IPO即使重啟,還會出現再度停止的現象。
危斌:市值配售本身也是有利有弊的,自然會為部分投資者叫好,又為部分投資者所不滿。所以,應該對IPO制度作更加深入研究,以改革的思路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包括市值配售在內各種發行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形成一個更加合理并且可操作的IPO模式,從而創造出一個和諧穩定的股票發行與交易市場環境。
袁飛林:證券市場更多地被認為是一個圈錢的市場,造假、欺詐發行等違法成本太低,市場擴容節奏太快,整個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因此,我們認為,引進優先股、延長限售股減持期限和減持門檻以及新股期權等方式,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