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廬陵,生態吉安。
這里滿眼皆綠,空氣清新。中心城區空氣質量為國家二級,空氣污染指數小于100的天數達362天,贛江吉安段水質穩定在三類,森林覆蓋率67.6%。
天藍、地綠、水凈,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熠熠生輝的燙金名片,展示這里的綠色魅力。
吉安市把生態建設作為改善城鄉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滿足群眾期盼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探索出了一條讓廣大群眾共享綠色、積極實踐生態文明的發展路徑。
秀在外美在心,從生態入手改善人居,讓人民群眾過上優質生活
每天清晨,披著霞光前來吉安廬陵文化生態園晨練的人們總是絡繹不絕。8月18日,吉州區居民鄒孝仁帶著妻子和孫子早早來到這里環湖慢跑、登山覽景。面對記者的采訪,老鄒笑呵呵地說:“這里的好山好水好樹好空氣,是金錢也買不到的!我每天早晚要到這個城市‘綠吧’運動。”
現在的吉安市中心城區,市民出門1000米內有公園,500米內有休閑小游園。“四季有花,色彩變化”,使身在其中的老百姓既賞心悅目又健身康體。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吉安秉承“文化、低碳、健康、生態、宜居”建設理念,積極建設城市綠地系統,提升吉安綠色生態核心競爭力。中心城區和下面的縣城突出大型公園、城市路網和街頭休閑地綠化,建設了廬陵文化生態園、濱江內湖公園、梨山公園等18個城市大型公園,推進了20多公里的后河“金腰帶”綠廊和螺湖灣濕地公園等生態工程建設。按照出行500米有一個街頭小游園的標準,建成街頭休閑小游園80多個。通過森林城市創建、生態城市創建、衛生城市創建、文化品質的塑造等,進一步刻畫城市底色和亮色,彰顯城市特色和魅力。尤其在中心城區和縣城,大力推進高品質主題公園+生態綠廊(城市街頭小游園)+郊野公園布局,形成城市生態三級梯度格局,用綠化固化城市組團式發展格局。目前,市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45.16%,綠地率40.6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86平方米。
走進文天祥故里——青原區富田鎮文家村,一條小道把記者引進天祥生態公園。人在園中、家在景中的生態美景呼之欲出。村民毛和姑自豪地告訴記者:“公園漫步、廣場休閑,不再是城里人獨有的生活了?!?/P>
在農村,吉安市創造性地提出“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的美麗鄉村建設理念,并根據“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等靠要、不占用農田建房、不沿馬路搞建設、村莊不搞寬馬路、民居門前屋后不搞過度硬化”,“多依山就勢、多因地制宜、多搞廬陵風格的坡屋頂、多搞庭院綠地、多搞村莊綠化、多發展產業、多保留古跡、多發動群眾”原則,實現“村莊生態美化、村落整體綠化、房前屋后庭院綠化”,與“青磚黛瓦馬頭墻、飛檐翹角坡屋頂”的廬陵民居改造相結合,打造廬陵人的和諧幸福家園。全市2535個村編制了綠化規劃,全市新農村建設點累計栽植樟樹400多萬株、各類果樹60多萬株、綠化苗木200多萬株。目前,吉安市共創建34個國家級生態鄉鎮,79個生態鄉鎮,66個省級生態村。
謀長遠夯基礎,從生態著眼保護環境,不給子孫后代留下遺憾
留給未來更多的綠水青山、給子孫后代營造一方美麗家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這是吉安市各級政府共同的奮斗目標。
“有村就有樟、無樟不成村”,千年廬陵古訓被續寫。古樟成林、林帶圍村、樹蔭蓋路,成為許多村莊一大風景;愛樟、植樟、護樟,成為吉安城鄉的傳統美德、自覺行動。建設為古樟“讓路”,讓古樟“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佳話頻傳。和吉安人友好相處的何止是樟樹,保護珍貴樹種、名木古樹成了吉安人的自覺行動。吉安對全市1.4萬株名木古樹登記造冊、建檔立卡、懸掛保護牌。同時,開展大樹古樹搶救性移植保護,對重點工程建設區的上萬棵大樹實行統一收儲、集中管護,既保護了綠色財富,又儲備了綠化資源。
與生態環境同步推進的是生態產業。通過多年努力,該市形成了擁有60萬畝楠木、500萬株樟樹、100萬畝油茶、30萬畝花卉苗木基地的綠色生態產業。一年來,全市新增楠木6萬畝、油茶10萬畝、花卉苗木5萬畝、樟樹100余萬株,建立林下經濟基地40多萬畝。吉安縣橫江公塘村、吉州區釣源古村等一批古村,通過鄉村綠化與古樹群落保護、歷史文化傳承、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成為鄉村旅游的優質資源,帶動了經濟發展。
負責任抓發展,從生態出發選擇“無煙”工業,推動可持續之路越走越寬
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不大,是吉安的現狀。
必須加快發展,必須負責任發展。既不能躺在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綠水上不作為,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的亂發展。吉安的干部頭腦清醒。
該市在項目準入上,堅決向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項目說“不”,做到“三個不批”:即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不批,不符合區域發展規劃的不批,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不批,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一時的發展。對選址不當、不符合城市規劃、不符合產業政策和污染嚴重的項目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徹底取締了化學制漿造紙企業。兩年來,全市共審批環評項目845個,有效防控了新污染源的產生。同時,注重污染物處理,14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面建成并投入運營,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已建成4個、在建6個;投入542萬元對40家企業安裝了污染在線自動監控設備,有效督促企業達標排放。
以“綠色”為導向,吉安圍繞“產業高端、產品終端、服務前端”的產業定位,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培育,加速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體系。一方面,依托傳統產業基礎和優勢,通過高技術化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產業換代升級。充分利用吉安電子產業基礎好、技術工人多等優勢,引進引導江西航盛、振宇達、盛大國際等一批電子終端產品制造商,帶動320多家電子信息企業集聚成鏈、抱團崛起,提升了產業的聚集度和高端化水平。另一方面,順應產業發展趨勢,著力引進新技術、新項目,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引進優特利科技、金一泰新能源汽車等一批龍頭項目,集聚新能源及節能技術企業30余家,新能源產業從無到有,快速成長,上半年,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9.5億元。目前,吉安形成了電子信息、醫藥化工、綠色食品、機械制造、新能源和微生物農藥等“6+1”支柱產業,已有5個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上半年,六大支柱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4億元。
人、城、自然和諧的生態之城,山水秀美、人文盡現的詩意之鄉,宜居、宜游、宜業的理想之地吉安,正以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之勢,邁步前行。
本報記者劉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