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贛州訊賴福鑫、曾榮華、記者李湖明報道:豬場建沼氣池,沼液入田園,沼氣進農家,黃昏不見農家炊煙,四季瓜果飄香……興國縣高興鎮高湖村以沼氣為紐帶,推廣“豬-沼-果”循環生態農業模式,探索出變廢為寶,靠種養致富的新路子。
8月6日中午,家住高湖村井光組的劉桂平打開沼氣灶開關做飯。不多久,藍色火焰上,煮熟的米飯散發出陣陣香味?!斑^去除了上山砍柴,我們家每個月還要花掉幾十元電費燒水做飯。自從用上了沼氣,我們一家6口一日三餐的用氣問題全解決了,一年可省600多元?!眲⒐鹌礁吲d地說。
其實,這得益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水保部門工作的村民楊大恩外出學習時,對使用沼氣的好處有所了解,回來后在家里建起了全村第一口沼氣池??吹嚼蠗罴矣蒙险託夂螅壳拔莺笤僖矝]有豬牛糞便,廚房收拾得干干凈凈,沼氣還能用來照明,村民們紛紛效仿。
“節能環保,又可增加收益,我們過上了低碳生活?!边@是村民共同的感受。有了沼氣池這個“中介”,一個生態、富裕、秀美的高湖新村脫穎而出。2011年,該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村。
農戶每建池一口(以8立方米為例)政府補助建材及沼氣灶等費用1500元。目前,該縣共建成戶用沼氣池4.9萬個,推廣省柴節煤爐灶11.33萬戶,建立農村沼氣村級服務網點64個,相當于保護了28萬畝森林植被不被砍伐。
據該縣能源辦工作人員介紹,投入沼氣池內的原料經密封發酵后產生沼液和沼渣,作為果樹、蔬菜等農作物的有機肥,可提高肥效20%,可增產增收15%。2012年,高湖村全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目前,高湖村以臍橙、甜橙、布朗李、板栗等為主的山地果業面積達6000畝,沼肥“反哺”當地綠色農業,該村逐步形成了“豬-沼-果”的循環經濟鏈條,探索出了養殖零排放的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