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19日南昌訊中國證監會日前正式發布修改后的《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新《辦法》將保險及期貨等機構引入了基金銷售隊伍。不過,筆者認為,短期內對于保險公司銷售基金的能量不要抱有過高期望,只有在保險公司開展公募業務后,再配合其銷售渠道,才有望攪動目前銀行獨大的局面。
將新《辦法》與允許保險和券商等機構發行公募產品、非銀金融機構可以托管基金等新政聯系起來看,可以發現,這是監管層為壯大機構投資者力量,改善銷售格局中銀行獨大局面作出的布局。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保險業資產規模達7.35萬億元,信托也達到7萬多億元,而基金業資產管理規模為3.6萬億元。開閘讓保險公司介入公募基金業,一方面對保險而言是一樁有利可圖的好生意,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又可向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不過,從海外共同基金發展歷程來看,引入保險機構初期在整體上對基金銷售難有較大提升。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人們就發出過質疑:共同基金這個性感小妞嫁給人壽保險這個莊重紳士,這樁婚姻會幸福嗎?事實上,這樁婚姻從一開始就是磕磕絆絆的,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保險公司原先銷售的產品與基金產品有很大不同,保險公司對銷售無固定回報的產品既無經驗,也缺乏信心。基金銷售專業度要求較高,與保險從業人員現狀存在差異,保險公司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熟悉基金產品特點,也需要過程。
另外,與保險公司采取的銷售策略也有較大關聯。有的保險公司只支持自有基金業務發展,如安聯保險在美國市場就只銷售其集團旗下的基金產品,這對改變基金業原有生態并無多大作用。不過,隨著其他機構采取金融超市的方法,保險也逐漸成為基金銷售的一條重要渠道。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的調查,保險公司15%的客戶會選擇購買基金產品。對照中國保險業龐大的客戶群,15%是個令人振奮的數字。
事實上,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允許保險公司進入共同基金業后,保險系基金公司就迅速成為基金業的主力,到2006年,保險系基金在全美基金資產占比已經達到了22%。從我國現狀來看,傳統上就提供固定回報產品的保險公司在固定收益領域具備優勢,在養老金有望入市的大背景下,將保險產品開發技術經驗應用到養老金、企業年金上,發展空間巨大,有望與銀行系基金一樣成為基金版圖中重要的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