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觀點:奶吧的前世今生
2016-03-09 19:46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居民社區零星冒出了一種叫“奶吧”的出售牛奶的店面,進去看看,場地較小,有營業執照,前部分裝修得挺干凈,有桌椅供顧客坐著喝奶;后部分屬于加工區,加工設備簡陋,沒有檢測設備,也提供不出監管部門的檢測報告,問店員牛奶哪里來?答案是在某某郊區奶牛場。多數奶吧竟然都生產酸奶,酸奶是要接種活的乳酸菌,接種環境和人員要求都極高的,以奶吧現有條件,如何保證酸奶安全?筆者由于長期從事食品安全工作,也清楚國家對牛奶的生產和銷售要求極嚴,出于職業敏感,對奶吧的問題,我覺得是個安全隱患,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整理出以下幾個問題,不一定正確,僅供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參考。
1.奶吧的瓶裝牛奶安全嗎?
所謂奶吧,就是在街邊的一店面內,經過簡單裝修,收購農戶送來的生鮮牛乳,沒有經過任何質量檢測,對牛乳進行簡單的加熱處理,銷售給進店顧客的一種經營模式。按目前的食品安全法規來判斷,奶吧就是個小作坊。
顧客只要百度一下“食品安全法”,就能找到相關法律:
“ 第四十六條 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就下列事項制定并實施控制要求,保證所生產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一)原料采購、原料驗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生產工序、設備、貯存、包裝等生產關鍵環節控制;
(三)原料檢驗、半成品檢驗、成品出廠檢驗等檢驗控制;
(四)運輸和交付控制。”
這一法律條款的意思很明白:凡是生產出來銷售給顧客的產品,必需經過幾道嚴格的檢驗控制。首先是生產前的原料檢測把關,原料不合格,后面生產再努力也無濟于事,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奶吧來說,其主要的原料就是生鮮奶,國家標準GB 19301—2010和相關法律法規中規定的生鮮奶的安全指標有20多項要求,鉛、鉻、總汞、總砷、農藥殘留、抗生素、黃曲霉毒素、三聚氰胺等等。這些檢測,正規的乳品公司都要配備充足的人、財、物才能完成。舉個例子說吧,檢測鉛的設備,全套下來要100多萬元;檢測黃曲霉毒素、三聚氰胺的設備全套下來要100多萬元;這還僅僅是設備配置。
人員呢,起碼要正規大學本科畢業兩年以上的科班生,才能有真正的檢測技術。檢測場所也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檢測場所的溫度濕度有嚴格的控制等等,這些都是奶吧望塵莫及的。再來看看奶吧的情況,收進來的生鮮奶,根本不做任何檢測,也沒有能力去做這個把關。因為整個奶吧,裝修、設備全部加起來充其量50萬元,如果生鮮奶中含三聚氰胺或黃曲霉毒素、農藥殘留超量之類怎么辦?那就是顧客自食其果唄。 長期食用三聚氰胺或黃曲霉毒素、農藥殘留超量的食品,后果就不用筆者細述了。現在想想,是不是很后怕呢?
其次是半成品檢測把關。眾所周知,乳品是營養非常豐富的食品,乳品生產過程中的微生物控制非常嚴格。正規的乳品公司,在生產過程中,都有規范的操作規程和作業指導書來指導生產,任何一個工序都不是操作工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的,都必需嚴格按科學的作業指導書來做。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還有專職的在線品控員監督操作工的操作和控制每一個工序的作業參數。同時還有專職的人員隨時取樣檢測以驗證操作工是否按標準要求生產。再來看看奶吧的情況,從頭到尾都是老板或雇工1-2人操作,幾個盆盆碗碗搗鼓幾下,沒有人監督。愛清潔的倒也好,不愛清潔的,唉,不敢往下想了。與其選擇相信奶吧搗鼓的產品,不如選擇自己親自在家搗鼓呀,因為奶吧實實在在就是家庭作坊啊。
說了這么多,大家現在明白了一點,奶吧處于無監管狀態,而正規乳品廠時時刻刻都在國家監管之中,每年對一個乳品廠的產品在市場上抽查上千批次,一有問題就會曝光;誰安全誰有風險,有點頭腦的親們一想就會明白.更何況還有個違法成本問題,奶吧一旦出問題,最多關門了事,就像很多美容美發店收到顧客充值款后人間蒸發,而乳品工廠出問題,不僅是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多年來,苦心經營起來的品牌就付之東流了,幾千號員工也會丟掉飯碗,哪家乳品廠敢掉以輕心?
有些奶吧,會把牛奶送入顧客家庭,而且價格特別高, 你以為是高大上的私人訂制,實則是拿自己的健康當兒戲,試想,上至國家,下至各級食藥監管部門,都視乳品行業為風險很高的行業,一個食品安全專業知識欠缺的小作坊,能提供給你安全的保證嗎? 食品安全,人命關天,親們,你們意識到了風險嗎?
2.為什么說“訂購奶吧的牛奶營養無法得到保證”?
前面第1個問題,主要說的是奶吧送到居民家中的牛奶,安全沒有保障,其實,營養價值也是無法得到保證的。這是因為:牛奶營養成分易受乳牛的品種、個體差異、泌乳期、年齡、飼料、季節、氣溫、擠奶狀況及健康狀況等因素影響而有所不同,任何牧場,送到乳品廠的生乳,每一批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都是不同的,生乳進廠要進行營養成分檢測,加工前要用專業的設備和儀器進行營養成分標準化,生產結束還要檢測,以確保每一瓶出廠的產品,其營養含量是基本一致的,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而奶吧對送來的鮮奶,沒有條件進行營養成分檢測,對加工處理好的成品同樣無法檢測,這樣,送到居民家中的牛奶,就可能今天高明天低,完全不知道牛奶成分是怎樣的,給牛乳摻水提供了可能。加之沒有標準,國家監督部門也不抽檢。所以說,“訂購奶吧的牛奶營養無法得到保證”的說法是很有依據的。
筆者發現一些奶吧居然還生產脫脂酸奶,很好奇:一鍋子原生態的含正常脂肪的生奶,他如何讓其中的脂肪分離出來呢?正規乳品廠使用奶油分離機進行脫脂處理,奶吧什么也沒有,是怎么做到的呢?于是到某一奶吧購買脫脂酸奶兩瓶,送到檢測機構檢測脂肪,結果是脂肪含量為2.2%,而脫脂的意思是脂肪為零,這不明擺著騙人嗎?后來有一曾在奶吧打過工的小伙告訴筆者,他店里的脫脂奶其實是將全脂奶加熱煮熟,靜置,將上浮的奶皮揭去,剩下的就是脫脂奶了,至于其中脂肪含量是多少,就不知道了。
3.為什么少數顧客放棄大品牌牛奶,而選擇又貴又不安全的奶吧牛奶?
主要是因為奶吧利用了顧客“貴的就是好的”心理和顧客自己也對乳品知識不專業的特點,再加上能說會道的美女帥哥,看上去高大上的送奶車及奶箱,一些顧客就在不知情、無心理防備的情況下,誤認為奶吧牛奶是高端牛奶,而選擇了奶吧的高價牛奶。其實,對于聰明的顧客或者說是對自己和家人健康負責任的顧客,要弄清楚事實真相,方法太簡單了,你只要花點時間,全程觀察奶吧一天的運作,就水落石出了:你先觀察奶吧原料奶是怎么運進奶吧的;人員有無健康證明;奶吧加工之前有沒有檢測;是用什么設備加工出來的;加工完成后是否有檢測;能否提供監督部門的檢測合格報告,等等。然后,你再去參觀一下當地乳品廠是怎么進行生產和品質控制的,眼見為實,兩者一比較,就什么都明白了。
目前市場上,奶吧說服顧客購買的主要理由是:什么都不添加。――既然什么都不添加,設備那么簡陋,不用交稅,成本應該更低,憑什么一瓶奶賣到6元,甚至8元?奶吧在此隱含了這種邏輯:正規乳品廠的牛奶都是摻了水或者添加了各種添加劑的,而且這些添加劑都是對人體是不好的,而我奶吧什么都不添加,因此我的牛奶要賣得比乳品廠產品價格翻番!――事實并非如此,正規乳品公司各種產品都有,既有什么也沒加的天然牛奶,也有添加了某些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營養成分的牛奶,而且加什么,加多少,加到哪里,都有國家法規明確規定,在監督機關監督下才能上市,乳品廠要做的是客觀標注,給顧客以“知情權”和“選擇權”。為了滿足某些崇尚“牛奶就應該天然原生態、不添加任何東西”的顧客需求,正規乳品廠都推出了相應的無添加牛奶。
有些顧客由于受到以前少數乳品公司質量問題的影響,以及少數媒體的誤導,對正規乳品廠的產品產生逆反心理,轉而購買安全風險更巨大的奶吧牛奶,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客觀了解了相關情況后,是繼續選擇奶吧牛奶,還是選擇正規乳品公司產品,答案應該很清楚了吧!
(作者:石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