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我為了躲避滴下來的水,結果就被后面的電動車給撞了,”18日上午,馮女士指著八一大橋南端引橋上滴水的地方告訴記者。炎炎烈日下,橋面怎會滴水下來,這些滴水從何而來?管理部門為何不及時維修呢?
滴水逼得行人躲閃
順著馮女士所指記者看到,水是從八一橋引橋處與主橋的交界處滴下的,從主橋橋底的一條縫中可以看到,里面一根塑料管破損了,過幾秒就會滴下幾滴水來,正好滴在引橋的非機動車道上,騎車的人如果躲閃不及,水就會滴到身上。
路過的行人告訴記者,這種現象有一段時間了。“非機動車道本來就比較窄,路人行至此處會下意識地避開,使得高峰時間段車輛多時很容易發生碰撞”,有市民告訴記者。
已經維修過多次
18日,記者撥通了八一大橋管理處余主任的電話,他告訴記者:“很多機動車輛為了圖方便,經常直接從引橋非機動車道開上橋,而這里的限高是4.3米,一些超過高度的大車通過時,常會把橋底的塑料落水管給撞破裂,結果就形成了滴水。我們一看到落水管壞了就會派人維修。但是因為他們是在伸縮縫處,很容易被撞壞,經常是剛修好,沒多久又被撞壞了。”
余主任表示,作為非機動車道,機動車本不該從這里經過,但因為這里裝沒有攝像頭,所以要解決此事,需要得到交警部門的配合。
此處管理有難度
記者隨后采訪了東湖區交警大隊分管八一橋交警支隊羅隊長,羅大隊也表示這個引橋的非機動車道的確是一個監控上的盲點,管理上也有很大的難處,“如果我們看到有機動車輛在這邊行駛,肯定會制止和處罰的。但經常有一些車輛在深夜從這里經過,逃避管理”。
當記者問道為什么他們不在引橋處設置路障,羅隊長表示,“因為橋下是居民區,設置路障可能會給這里的居民出行帶來很大不便。另外,以前這里也曾設置過的立在路中間的鋼柱,但后來都被弄斷。以后我們會加大管理力度。”
■實習生周志鵬、記者封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