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組團到企業考察每人獲贈金條,
項目未通過環評審批匆匆上馬
湖南醴陵:“離奇”招商迷霧重重
江西企業網4月3日醴陵訊王洪禹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于長洪 楊進欣
近日,湖南醴陵市委書記蔣永清因涉嫌嚴重違紀被湖南省紀委立案調查。
在醴陵,本報記者持續數月關注一個備受爭議的招商項目,因為身為市委書記的蔣永清親自擔任該項目的“指揮部政委”,一度鬧得滿城風雨。
招商項目涉嫌“污染”被責令搬遷,“圈地”1500多畝土地出讓金幾乎全額返還企業,政府將為項目征地、修路、基礎設施等投入10多億巨資,政府組團到企業考察每人獲贈金條,項目未通過環評審批匆匆上馬……這樣的招商,迷霧重重。
被遷出的“重大污染源”受到隆重引進
2013年2月底,記者來到醴陵東富工業園,看到懸掛著“株洲醴陵旗濱玻璃項目管理處”牌子的一棟小樓,不遠的一塊空地上,多臺機械設備在緊張施工。
記者和當地群眾攀談,盡管市里一再宣稱這個“旗濱玻璃”招商項目環保達標,但人們表示懷疑,擔心今后擺脫不掉“受污染的日子”。
2012年5月,醴陵市政府與株洲旗濱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玻璃生產線整體搬遷改造升級新建太陽能玻璃及節能玻璃生產線項目入園協議書》和補充協議,株洲旗濱集團將位于株洲市石峰區內的浮法玻璃生產線及相關配套設施整體搬遷至醴陵經濟開發區(后改為醴陵東富工業園區),項目投資號稱50億元,建成后生產規模將達到每天3700噸玻璃。據介紹,時任醴陵市委書記蔣永清和市長分別擔任項目指揮部政委和指揮長。
對于旗濱玻璃項目,醴陵市政協在給醴陵市委的調查報告中寫道:株洲市下大力氣將重大污染源的旗濱玻璃集團遷出,醴陵不應作為“政治任務”引進。
記者趕到尚未搬遷的株洲旗濱玻璃集團生產區采訪,周邊居民對該企業的污染情況充滿怨言。據株洲當地媒體報道,從2010年開始,株洲市對清水塘工業園區進行大規模改造,要求包括旗濱玻璃集團在內的17家污染企業限期搬遷或關閉。
株洲旗濱的前身是株洲市玻璃廠,在計劃經濟年代曾是我國南方最大的玻璃制造基地,已有50多年歷史。2005年,總部位于福建漳州的旗濱集團與株洲市政府在香港簽訂合作協議,株洲旗濱玻璃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原株洲市玻璃廠被旗濱集團兼并。
湖南省環保廳在給舉報者的復函中,確認舉報者反映的旗濱玻璃污染問題存在,并提出“確保廢水、廢氣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做到污染物達標排放;停止使用靠近居民的5、6號儲存油罐……不使用重油、焦粉等有污染物的燃料”等多項治理措施。使用污染物燃料、污染源物排放不達標等事實,盡顯一斑。
接近“零地價”拿地1500畝以上,國土局長不知情
3月22日,醴陵政府網顯示,根據項目建設需要,旗濱玻璃集團總用地已達1886畝。這個數字,大大超出當初的協議范圍。
記者從醴陵市國土資源局長周旺炎那里了解到,旗濱玻璃項目所用土地到底是什么土地性質、到底經過怎樣的程序,作為局長,他全部不知情。
根據協議,醴陵市縣確定土地掛牌價格為工業用地的評估地價每畝20.02萬元,并按這個價格出讓給旗濱玻璃集團1000畝土地。在企業交納土地出讓金3個月內,政府按照每畝18.02萬元的標準以產業發展基金的名義獎勵給旗濱玻璃集團。
也就是說,旗濱玻璃集團實際是以每畝2萬元的價格拿地,僅此一項醴陵市就“獎勵、補償”給企業超過1.8億元。接近“零地價”拿地,一度引起公眾“不可理解”的質疑。
不僅如此,醴陵市政府還和同屬“旗濱系”的株洲旗濱置業公司簽訂《商住用地開發合同》,醴陵市在城區為其提供500畝的配套商住用地。企業按程序取得土地使用權,超出每畝35萬元的土地出讓金,由政府通過企業發展基金賬戶再獎勵給企業用于發展。據調查,目前城區土地保守價格都在每畝100萬元以上,這樣醴陵政府又“獎勵”給企業至少3.25億元。
就這樣,旗濱玻璃集團表面上按政策收取了土地出讓金,事實上幾乎是以“零地價”得到醴陵市1500畝土地。
“我之前極力反對過這個項目,明確表態這個項目在地價上違反國家政策。”周旺炎接受記者采訪時情緒激動,“正因如此,我在這個項目簽約不久就被莫名其妙地審查,當審查結束項目已經動工了。”
“這種做法是嚴重的違法行為!”中國國土經濟學研究會研究員姜建生指出,《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明確規定,禁止非法壓低地價招商;國土資源部也早就明確要求,各級政府不得以任何名義隨意返還土地出讓金。
“大投入”至少17.17億,被指不該慷財政之慨
“投資如此大的項目醴陵能招來,剛開始我們都很振奮。但隨后分析起來并非如此。”2012年11月卸任的原醴陵市政協主席陳立耀對記者說,統合醴陵市政協專門調查所得出的數據,需要的支出項加上超過5億的土地出讓金返還,醴陵市將為接納旗濱玻璃集團項目投入至少17.17億元,堪稱“大投入”!
醴陵市的“大投入”主要表現在:首先,旗濱玻璃集團所使用的土地現在還都有農民居住或耕種,政府將全額支付拆遷安置費用,3億多元是起碼的預算。其次,醴陵政府將投入5億多元,為新落成的旗濱玻璃項目鋪設一條鐵路專用線。再次,醴陵市政府還將為旗濱玻璃項目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生活設施,這些肯定以億計的建設費用也將在醴陵市的財政上列支。
醴陵市“大投入”之后,產出情況如何?醴陵市政府有關部門曾測算過,旗濱玻璃集團項目落戶5年后才能形成每年地方財政9323萬元。以此計算,醴陵市全部收回投資最快也要18.7年,堪稱“慢回報”!
醴陵政府方面對“算賬”有過一些解釋。在市政府的一份文件中,政府強調實際投入只有土地1000畝,鐵路專用線可面向社會進行市場化運作,只需3.8年就能收回投資。但這些簡單的解釋明顯平復不了各方的質疑。
“非金屬材料項目8年收不回投資就是賠錢項目。”醴陵市政協副主席陳建軍認為,醴陵市政府不該慷財政之慨,為一家民營企業的建設投入大量資金。
#p#副標題#e#企業送金條、政府發補助,被指“賄賂式考察”
為了“打消”干部群眾的疑慮和不滿,醴陵市于2012年6月至7月間專門組織市領導、市直機關負責人、鄉鎮領導及村民代表近百人,以政府考察團的名義分批去旗濱集團總部福建考察。
對此,醴陵市委常委、副市長湯云輝介紹:“三天的考察都是旗濱集團花錢,來回都是飛機,住的是五星級大酒店,喝的是茅臺,游玩當地的景點,真正用在企業考察的時間還不到一個半小時。”
據了解,旗濱集團不僅全程提供了豪華服務,還向每名考察者贈送了一根5克重的千足金金條,每根金條都有一個質量證書,以證明純度和重量。
考察結束后,醴陵市還為每名參加考察的干部發放了2000元的補助,不需要任何票據,只要去考察的,錢就會打到工資卡上。
“這不就是典型的‘賄賂式考察’嗎?旗濱送金條、政府發補助不就是為了統一思想嗎?”原醴陵市政協主席陳立耀說,“考察團回來后,一些原本對項目有疑慮的人開始動搖了,而更多對項目表示反對的人選擇了沉默。”
環評報告“不完整”項目搶先動工
政府考察團回來后,醴陵市政協正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旗濱玻璃項目一定要經過全面環評再上馬。
市政府很快復函,主要介紹項目前景,既沒有環評說明書,也沒有專家論證和市民聽證等相關說明。對于這個復函,醴陵市政協表示不能接受,隨即再次致函市委,請求就環評問題給以明確答復。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單位在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前,應舉行論證會、聽證會等,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環評文件未經審查或審查未予批準的,項目審批部門不得批準其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記者聯系到旗濱集團相關負責人,稱環評報告已于2013年元旦前完成。但知情者稱,沒有專家論證和市民聽證環節,這個環評報告是“不完整的”。
令陳立耀和眾多反對者遺憾的是,盡管依法必須前置的環評手續尚未取得,但是從2012年12月開始,旗濱項目還是破土動工了。
反對出讓,國土局長“意外”骨折
關于株洲旗濱玻璃項目招商,負責土地工作的醴陵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周旺炎告訴記者,從該項目開始進行土地手續的審批,他本人就對于近似于“零地價”供地提出反對。
去年6月21日,醴陵市與株洲旗濱玻璃集團合作項目舉行簽約儀式,這標志著旗濱玻璃項目正式落戶醴陵。
周旺炎說:“去年5、6月份,國土資源局當時就醴陵市和株洲旗濱集團的草稿協議討論過多次。根據協議中工業每畝20萬元的返18萬元,商住用地以每畝35萬元定價的做法。這明顯違反了《招標拍賣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第39號令)以及‘國八條’等政策。”
“當時的市委主要領導多次要求國土資源局按照協議辦理,我表示反對,如果市政府非要給企業返還土地出讓金,應該召開市委常委會,按有關財政程序辦理。”周旺炎說。
去年7月13日,周旺炎被有關部門以限制人身自由的形式進行調查,并且在調查期間“意外”雙腿骨折。
2013年1月,周旺炎在簽署了“斷腿是自己造成”及“自己確實有經濟問題”等兩份文件后被釋放。此時,他所強烈質疑的旗濱玻璃項目已經完成了全部征地手續,并在他還被限制自由的時候就破土動工了。
恢復自由后,周旺炎依舊擔任著醴陵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接著,他在互聯網上實名發帖,兩次反對醴陵市有關領導“零地價”供地的指示。
周旺炎在帖子上是這樣描述的:“2010年下半年,時任醴陵市市長的蔣某引進浙江溫州商會的老板到醴陵搞房地產開發,注冊了旺億房產公司,并且與對方簽訂了合作意向。之后,蔣多次硬性指令周旺炎,按每畝30萬元的價格將299畝土地出讓給對方。按國家有關規定,所有土地的出讓必須以招拍掛的形式公開出讓,而且,蔣指令的每畝30萬元的價格遠遠低于當時的市場價格,周旺炎沒有屈從蔣永清的壓力,堅持競價出讓。最后,海南億潤集團以每畝81萬元的價格競得。2010年冬,蔣某又以醴陵招商建設啤酒廠為名,指令周旺炎與規劃局長圈地200余畝,出讓給一福建投資商。該地塊當時的市場價約為每畝60萬元,經反復協商,投資商愿意以每畝26萬元的價格購買。蔣受投資商之邀,赴福建考察回來后,竟然指令以零地價供地。當時,由于市里大多數領導認為這一項目的可行性太低而反對,結果該項目無疾而終。”
“這兩件事我為醴陵保住了兩億多元的財政收入”。周旺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