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水源 李秋秋 本報記者鄒海斌
一家擁有202名員工的企業,2012年納稅超過5000萬元,人均納稅25萬元。這是銅鼓縣一家制藥企業創造的不俗業績。
低用工、高產值、高稅收的項目,正是銅鼓縣所追求的好項目。仲夏,記者走進贛西北明珠——銅鼓縣,感受這座小山城別樣的工業情懷。
難題:缺路缺電缺好項目
銅鼓縣地處贛湘鄂三省交界,建縣方才百年。這里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高達87.4%,居全省之首,是一座“綠色寶庫”。
山多、樹多,好項目卻不多: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15家,其中木竹加工企業8家、藥企3家、化工企業3家、機電企業1家。這是2011年時銅鼓縣工業的全部“家底”。
銅鼓工業這般“寒酸”,不是銅鼓人自甘落后,是因為這里有許多難以逾越的發展瓶頸——路難行!因為全縣只有一條9米寬的二級公路通向山外,去省城要走4個半小時的車程,想去南昌買一個零件、一本工具書必須“謀而后定”。
用電難!全縣110KV變電站僅1座,配套的35KV變電站也只有9座。銅鼓縣副縣長冷水清用“千里走單騎,一個葫蘆串”,形象地描述銅鼓電網的脆弱。
山多地少!銅鼓地處山區,山地占國土面積的87.4%,而占12.6%的土地要供城鎮、農業發展,可供工業用地少之又少。
不發展沒出路,以犧牲生態環境的發展,又會為后世子孫所唾棄。如何尋找發展與保護的平衡點?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苦尋良策,破解難題:以“綠色發展、和諧崛起”為統攬,強攻工業,跨越式地發展開放型經濟。
破題:“落后絕不是銅鼓的專利”
一艘航母可抵千百條小舢板。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只有15家,加起來仍比不上鄰縣的一個大項目。
在縣域經濟競爭萬馬奔騰,你追我趕奔小康的發展大潮中,這樣的尷尬必須改變,刻不容緩!
如何破解發展難題?
縣委書記胡國瑞清晰地意識到,必須把工業放到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集中精力做大做強工業,跨越式地發展開放型經濟,努力改變銅鼓的落后面貌。
2011年7月底,在銅鼓縣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縣長魯旭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銅鼓的落后,根子在工業;銅鼓的發展,出路在工業;銅鼓的未來,希望在工業;必須堅持把主攻工業作為銅鼓追趕發展的根本動力,全力營造關注工業、支持工業、強攻工業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提升工業整體水平。”
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深入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富縣、干部強縣”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立足縣情,發揮區位優勢,調頭向西,加速融入“長株潭”經濟圈,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四個“致力于”擲地有聲:致力于統籌城鄉發展,致力于保護生態環境,致力于推進社會和諧穩定,致力于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全力打造山川秀美、經濟富庶、社會和諧、充滿活力的幸福銅鼓。
圍繞跨越式發展,全縣開展思想大討論,鼓舞士氣,激發斗志——“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只要我們保持敢站前列、勇創一流的信心和勇氣,小縣就一定能有大作為。”
“落后絕不是銅鼓的專利。只要我們少議論多干事,謀發展不空談,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綠色發展、和諧崛起就一定能實現。”
從2011年至今,縣委、縣政府出臺了4個政策性文件強攻工業,縣四套班子領導全部掛點大項目,多支招商隊常年在外招商,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力度前所未有。
隨著武吉高速、昌銅高速通車,銅鼓縣區位劣勢迅速轉變為優勢,至省城南昌1小時40分鐘車程,距離湖南長沙約1小時。該縣還翻新了30公里路網,新建銅鼓橋、南山橋,投入2.27億元打通花山隧道。
7月初,總投資5000萬元的第二座110KV變電站破土動工,年底將投入使用,將緩解工業用電難;4萬噸的自來水廠正在鋪設管道,阻礙工業發展的瓶頸正逐一打破。
解題:“適度發展”引來眾多好項目
銅鼓很缺工業項目,曾是全省少數幾個沒有工業園的縣。選擇什么樣的工業項目,意味著銅鼓工業和縣域經濟結構的未來走向。
縣委書記胡國瑞告誡招商引資一線的干部:“撿到籃子里就是菜”的思想要不得,必須注重招商選資,寧愿少一點、慢一點,也不能引進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
圍繞“綠色發展”,該縣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著重引進“五高兩低”型企業,堅決抵制低層次項目進駐。
銅鼓缺地、缺技術,引進的項目必須高稅收、高容積率、高環保、高科技、高產出。
銅鼓缺人、缺能源,引進的項目必須低用工、低能耗。
這些因素決定了銅鼓工業“適度發展”,就是科學發展、綠色發展!
圍繞青山綠水能接納的醫藥產業,該縣大力引進用地少、用工少、產值高、效益好的醫藥項目,做大醫藥產業總量。
益康藥業、鵬創醫藥、佰利達藥業、偉升藥業、新民濟藥業陸續進駐銅鼓縣,匯和醫藥、永強藥業、正宏包裝、榮昌包裝等配套企業也緊隨其后,在銅鼓縣落地生根。
“這9家新引進的醫藥企業,能確保稅收過千萬的有4家。”冷水清信心滿滿地說。新民濟藥業有3個婦科拳頭產品,12個產品屬基藥,26種藥品列入了醫保目錄,目前在建4.2萬平方米的廠房,達產后年產值可達7億元。
臺灣昆慶集團落戶銅鼓,廠房達42萬平方米,被列入省重點調度項目。這個項目用工只需1500至2000人,全面達產后年產值可達35億元,將是目前全縣現有工業總量的2倍多。
“兩頭在外”的“鳳祥三縱”項目攜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項目入駐銅鼓縣。江鎢、國泰、騰達有機硅等大項目紛紛落戶,坤隆萃取劑項目租房試產就產生了220萬元稅收,新廠房即將建成。
原有的1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也有7家追加投資,已完成或正在新建廠房,其中禹欣藥業今年稅收有望突破600萬元,明年力爭達1000萬元;騰達竹業每年稅收不足50萬元,去年新建投產后稅收超400萬元,產值翻了10多倍。
而今邁步從頭越,小縣工業大作為。這兩年,銅鼓縣依托生態經濟園,先后引進了30家企業,其中10家已投產、15家在建,綠色發展正煥發勃勃生機,落后面貌正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