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常州光大銀行辦企業“特殊信用卡”損害員工誠信,牽出行業內幕。月收入2、3千的幾十名普通員工竟分別欠下百萬級別的信用卡債務。背后發生了什么?經濟之聲記者最新調查了解到,江蘇常州漁蒙家公司因為需要貸款3000萬元,組織30名員工“以個人名義”到常州光大銀行申辦了“特殊信用卡”,但由于資金鏈斷裂,如今,30名員工不僅都欠下銀行近70萬的債務,信用記錄還受到了影響。
源起:企業為貸款 勸員工辦卡
董曉丹去年還是漁蒙家公司的員工,每月工資只有3000多元,但去年6月24號的那場會議,讓他開始了“百萬負翁”的噩夢,這個“負”是負數的負。
董曉丹:我們公司當時開會的時候,說是什么采購卡。當時有三個光大銀行工作人員在這里面,他們跟我說,沒關系,而且說這個不需要我們承擔什么責任,他們說這是以公司做的抵押,手把手還教著我們怎么填。
記者:當時跟你們說要辦一個叫采購卡的東西,是幫公司辦?
董曉丹:對對,我們公司不是加盟店么,就是以別的加盟店的理由,然后我們的身份就是店長,其實我們都沒去過那個店,壓根跟那個店都不清楚,也都是他們弄得假的東西。
從員工們稀里糊涂的填寫表格開始,他們平靜的生活就此打破了。時任漁蒙家公司辦公室主任的孟磊在今年買房貸款時就遭遇了尷尬。
孟磊:企業講,這跟你們個人一點關系都沒有的,是企業行為,這款是企業借的,你們就是代表企業,履行個職務職能。今年3月辦理貸款,說你現在有一個大額的信用卡,現在處于負債狀態,不給辦。當時非常糾結,真是死的心都有。
探究:“采購卡”到底是貸款還是信用卡?
記者了解到,員工只知道他們是以個人名義為企業貸了款、公司給他們還,但對這樣的貸款方式是什么性質、是否合規合法、是否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生活和誠信記錄一無所知,一旦出了事才追悔莫及;而企業和銀行不僅隱瞞了細節,還用聽起來合理的說辭,一步步引導他們去辦了卡。
那么這種卡到底是什么性質?企業為什么會有這種“辦卡貸款”的沖動?具體操作細節是怎樣的?
時任漁蒙家的財務經理姚雪亞告訴記者,企業之所以選擇以員工個人名義為企業“辦卡貸款”,是因為這種貸款利率相對較低、審批簡單。
姚雪亞:它這個不叫信用卡,是小微采購卡,因為你提供資產抵押辦的肯定是貸款啊!正常的銀行的貸款一般要9點幾,要上浮么,它這個才6點幾。而且它新的業務,審批簡單,各個流程都比較快的。
那么,這個所謂的“小微采購卡”真的只是像姚雪亞所說的那樣,是貸款而不是信用卡業務嗎?記者撥通了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的電話。
客服:這個就叫采購卡,不是小微采購卡,屬于個人卡,是信用卡。
記者:它不算是貸款的范疇是吧?
客服:不是的。
客服人員說,光大銀行的采購卡屬于個人信用卡范疇,但如果需要申請,則要有企業進行擔保。
客服:如果您需要申請的話,這需要核心企業與經銷商簽署擔保承諾函,銀行與經銷商簽訂申請表,或者銀行與核心企業簽署擔保合作協議,手續齊全之后,由分行上報資料,總行予以審批授信。
也就是說,申請“采購卡”,需要有申請人、申請人企業、經銷商、銀行至少4個主體同時存在。這也就合理解釋了,為什么這30名漁蒙家員工在填寫表格的同時,還被證明文件賦予了不同分店、加盟店的店長或廚師長的角色。有了員工作為申請人、分店加盟店作為申請人企業,漁蒙家總公司就自然而然成為了“經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