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家周誠
央廣網南昌12月14日消息(韓成功)荷花又名蓮花、水芙蓉,北宋周敦頤愛其“出淤泥而不染,戳清漣而不妖”。當代陶瓷藝術家周誠,也是荷花的忠實“粉絲”,她的作品題材大部分都是荷花。看她的作品,像是看一場人與荷花的“約會”。
周誠現在在湖南郴州的一所高校執教,她在景德鎮有屬于自己的工作室,兩地之間的奔波源自她對陶瓷藝術的熱愛。從事陶瓷藝術十六年來,通過實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規劃,周誠的藝術風格也在不斷的變化,但她的主要創作題材——荷花,一直未曾改變。“我的每個作品之間都有延續性,但是又有自己的個性,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復。”她說自己現在的藝術功底已經可以允許自己去塑造各種藝術形態、能自如表達自己內心的各種感受,她作品中荷花的各種形態,有如她對生活的各種熱愛和感悟!
周誠鐘愛荷花,每當荷花盛開的季節,都是她最興奮、最忙碌的時候,觀察、拍照、速寫,她說自己要把荷花最漂亮的狀態記錄下來。她不只是把荷花記在自己的心里、給自己看,更是要把它留在明如鏡、白如玉的瓷器上,讓世人都來欣賞生命的美麗。她說自己的創作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在創作的時候能愉悅自己,創作完了的作品又能去愉悅他人,便覺得很幸福了。
周誠作品《荷塘月色》
有一年夏季,入夜時分,在所住小區內,周誠趁著月色獨自踱步,猛然間發現小區的水塘里盛開著荷花。那晚的月分外明,月光灑在荷花瓣上,順著花瓣的紋路傾瀉下去,此刻的美驚呆了她,因為她覺得自己就像身處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了。回到家,周誠馬上找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雖然早已在中學課本中學過,但現在讀來卻是激動不已,朱自清文筆的優美、筆下荷塘月色描繪的精妙,讓她激動不已,創作靈感也紛至沓來,陶瓷作品《荷塘月色》在此情此景中應運而生。在這件作品里,周誠用自己擅長的抽象手法表現荷花,而借用影青釉的顏色,呈現月光灑在荷塘上的感覺。她是要把朱自清的散文搬到作品上來。
荷花很美,卻無奈流光飄忽不相待,美好的東西總是瞬間即逝,周誠的瓷盤彩繪作品《綻放》便是用一組抽象的荷花形象來表現花朵從含苞到盛開的綻放過程, 把荷花生命中最精彩的一瞬“留”在了陶瓷上。
周誠作品《綻放》
“創作應是作者對生活熱烈且真實感悟的體現,我恰恰就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周誠說自己很容易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打動。親戚朋友覺得她過于感性,而她自己卻樂在其中。
周誠平時喜歡種養花花草草,喜歡用女人的細膩情感去感悟生活,一草、一木、一個人、一句詩都有可能引起她的感觸。有了感觸,她會馬上開始她的藝術創作,把這對生活的體悟用自己的專業來表現它。
周誠作品《佛手拈花》
中國古詩喜吟荷花,作為愛荷之人,周誠也喜讀詩詞,她的很多作品名字都是來自詩句。每當讀到另她動容的好詩時,她便用自己的陶瓷藝術語言把這感動的瞬間“留下”。她的作品《不染》便是源自唐代孟浩然《題義公禪房》里的一句: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周誠這些年所有作品都是以荷花為題材,作品的藝術風格或濃烈或清新,最終都會給人帶來一種安定的力量,正如作者本人,看似性格大咧、喧鬧,實則內心善感、好靜,就像作品里的“蓮花”,無論外界多么喧囂與變化,她依然執著地呆在陶瓷藝術這方小天地,堅守自己對陶藝那顆不變的心。
每每被問及帶著孩子一直來回奔波于郴州與景德鎮之間會不會很辛苦,周誠便會欣然一笑:“不會辛苦,這便是熱愛的力量,當你熱愛一樣東西時,所有的困難都不可能成為你的絆腳石。當你不喜歡一樣東西,所有的事情都能成為理由和借口。”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很動容,就像她的朋友所說的,“她只要一說到陶瓷藝術整個人都亮了!”。
周誠作品《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