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據人民日報報道,“大寶明天見!”“大寶啊,天天見!”大寶,這個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護膚品品牌,已經伴隨我們走過了20多年。
1998年,大寶產品首次位列國內同類產品銷量第一。1999年,大寶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其美容日霜、美容晚霜通過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隨著國內市場細分和國際大牌護膚品搶灘定位中低端市場,曾經風靡一時的大寶漸現疲態。2008年,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23億元高價收購大寶。
外嫁以來,強生在大寶產品線上做出了更新和優化,并在產品包裝和市場營銷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微調。但時至今日,大寶的市場情況并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有專家認為,強生對大寶所持的態度是一種邊緣化處理,并未對其最關鍵的品牌形象進行重新塑造。
前途未卜的大寶是眾多本土品牌外嫁后處境尷尬的一個縮影。匯源、雙匯、蘇泊爾、南孚、丁家宜等被外資收購的本土知名品牌,都是如此。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雖是你情我愿的商業行為,外資打的卻是自己的算盤。有的是為了消滅競爭對手,收購后立即將本土品牌打入冷宮。比如曾經凝聚“民族力量”的中國電池生產業巨頭南孚電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購后轉賣給南孚曾經的手下敗將——美國吉列,隨后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對于吉列來說,最大的競爭對手消失了,而且還得到了一家年利潤8000萬美元、擁有300多萬個銷售點的電池生產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
有的則是為了利用國產品牌成熟的渠道,或是補充自身品類、完善品牌結構。比如強生收購大寶就是看重了大寶的渠道資源,同時也將其視為低端成人化妝品市場這一生產線的補充。
本土品牌,不管是像豬一樣賣,還是像女兒一樣嫁,并購后的狀況都并不樂觀。有專家甚至斷言:“更多的國產品牌在被‘利用’后就會淡出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