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辦好家庭農場?宜春袁州區月之南有機家庭農場從破解規模、效益、管理等難題入手,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攀升。2011年,銷售收入達300多萬元,去年比2011年增長1倍多,今年第一季度,銷售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長30%。
春耕時節,記者走進這家農場,探尋其發展奧秘。
土地流轉,讓家庭農場有了經營規模
是農場就要有規模。4月4日,農場主楊曉東向記者介紹他的“招數”:在與農民簽訂的合同中規定,如糧價上漲,5年內上調土地流轉費。此舉讓土地流出戶吃下了“定心丸”。自2011年5月興辦以來,“月之南”以每畝450元的土地年租金,從農場附近的南廟鄉流“進”了2100畝土地;同時,招聘了100多名土地流出戶的農民來場務工,月薪2000多元,使農民享受到了流轉和務工收益,避免了土地流轉期限短、經營不穩定的現象。
為擴大規模,去年,楊曉東又采取與100多戶農民辦“子農場”的形式,流“進”了1000畝土地。具體做法是:由“月之南”免費提供良種、技術服務,農戶按質量標準種植水稻,收獲的稻谷按高于市場價收購。這樣就幫助農民避免了市場風險,實現了增產增收。南廟鎮南廟村農民肖建如算了算,他家100畝農田種植的紫色水稻平均畝產達350多公斤,每畝比種常規水稻多1萬余元。
打有機牌,讓家庭農場效益最大化
家庭農場要賺錢,關鍵要打好“有機牌”。
生產無公害、有機農產品,頭道工序就是土地要有充足的有機肥料。2011年下半年,“月之南”投資50多萬元,興建了一座年產1萬噸的有機肥廠,將收購的禽類糞便、生活垃圾、菜子等加工成無污染且肥效期長的有機肥。有了肥料保障,“月之南”種植了1500畝的無公害、有機蔬菜,2000多畝含硒元素的有機紫色水稻,年產無公害、有機蔬菜750噸,優質、特色有機米600噸。由于產品品質好,蔬菜、稻米獲得無公害、有機(轉換)產品兩個認證。
為提高土地產出率,“月之南”投資50多萬元,購買了60臺(套)農機,水稻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蔬菜節水灌溉設施面積達1000畝,覆蓋30多個蔬菜大棚。目前,每畝蔬菜年產值可達近2萬元、純收入逾1萬多元,是普通蔬菜的3倍多;每畝有機紫色水稻年產值2萬多元、純收入1萬多元,是普通水稻的9倍。
規范管理,讓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我省家庭農場主大多是種田能手,有一定的經營管理水平。但有相當部分的家庭農場主沒有實行科學化和規范化管理,對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有一定影響。
“月之南”的人才觀值得借鑒,在“量才錄用”的同時,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對技術型員工進行專業培訓,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監督等制度,實行獎罰分明。今年2月份,一家庭成員因工作失誤,給農場造成經濟損失,“月之南”堅決將其除名。
為提升競爭力,“月之南”先后高薪外聘了10多名農技、管理等專業人才,實行科學化、規范化、效益化管理,為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動力。近年來,先后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10項,新品種10多個;在宜春中心城區建立了1個蔬菜批發點、5個直銷點,產品銷往南昌、長沙等地。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楊曉東說,農場雖已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但要實現將基地規模擴大到5000畝,興建大米加工廠和蔬菜加工廠的目標,資金缺口較大。他希望政府提供融資服務,給予貸款貼息、享受各項國家農業財政補貼,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希望政府在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給予技術支持。
記者手記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查顯示,現階段種糧戶的經營規模達到百畝以上時,土地利用率會提高10%以上,經濟效益會提高25%以上。“月之南”經驗告訴我們,通過土地流轉,家庭農場才有土地支撐,才能實現規模化經營,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才能顯著提高。
發展家庭農場,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貸款等扶持政策。要引導家庭農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擺到更高的高度,以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拓市場,以品牌打市場,使家庭農場成為名副其實的效益農業基地。
本報記者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