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12日北京訊 在近幾年國有企業推進重組的進程中,南風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南風化工”)的顛沛經歷無疑是國資兼并另一面的真實寫照。
南風化工擁有中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
2008年以前,這家以山西運城為大本營的地方國有企業頭頂著諸多光環,擁有無機鹽、洗滌劑、化肥等三大系列產品,其中,生產的元明粉一度占據了全國60%的市場份額,擁有絕對話語權。
但在此之后,這家曾經被當地百姓稱之為“擠破腦袋都難進”的明星企業的命運卻急轉直下。
2008年,南風化工(000737.SZ)發布公告,稱第一大股東山西運城鹽化局持有公司的1.45億股、占總股本26.43%的股權被無償劃撥給中國鹽業總公司(簡稱“中國鹽業”),山西運城鹽化局也就此更名為中鹽運城鹽化集團。
這一紙股權劃撥文件也意味著,南風化工從地方國企搖身一變換上了央企的身份。
合并之初,對于南風化工的管理層以及近萬名職工而言,中國鹽業的接盤無疑是南風化工“乘風破浪”的契機。彼時的另一個背景則是,包括南風化工在內的運城市最大的三家公司都在經歷著身份之變。
2008年下半年,在短短的150天內,除南風化工投身中國鹽業外,山西規模最大的化肥公司豐喜集團被山西地方國企陽煤集團收購,山西最大的綜合性有色冶煉加工企業關鋁股份也被中國五礦集團招致麾下。
但短暫的“蜜月期”后,南風化工曾經的雄心開始被現實逐日蠶食。2012年底,南風化工一紙公告,給自己四年的“國家隊”之旅畫上了句號。
投身央企
南風化工前身建立于1948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南風化工已成為運城市的一張顯赫名片。
1996年4月,在原有工廠基礎上,南風化工組建成立,并于一年后在深交所發行A股,成為運城市第一個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
借力資本市場幾年后,南風化工迎來其運營以來的鼎盛時期,公司員工也超過一萬名。當時,市場曾用一個等式來形容南風化工的企業價值,即:南風化工=鉀鹽基地+全球第一的芒硝基地+“中國死海”旅游。
在當時南風化工的業務板塊中,以奇強洗衣粉為代表的洗滌產品和以元明粉為龍頭的無機鹽系列是為其源源不斷提供現金流的“利潤奶牛”。但從2000年開始,隨著德國漢高、英國聯合利華、美國寶潔、日本花王先后在中國市場短兵相接,加之如“雕牌”等民營企業的強勢進入,南風化工此前雄霸國內市場的奇強洗衣粉開始遭遇多面受阻的市場沖擊。
南風化工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2000年時,國內日化品的慘烈競爭中,南風化工的被動就已經有所體現,為應對其他“搶食者”,南風化工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成本加大廣告宣傳,并先后花費高昂費用聘請演員成龍、濮存昕作為奇強洗衣粉的代言人。
從2001年開始,南風化工仍難擋業績下滑。2002年,南風化工旗下一家以生產洗衣粉為主的子公司首次出現虧損。
兩大龍頭產品之一的洗衣粉業績縮水時,南風化工隨即將經營重心傾斜至另一拳頭產品——元明粉。
作為基礎化工原料,元明粉被廣泛應用于洗滌劑、玻璃、造紙、紡織等產業。南風化工對旗下幾大元明粉生產子公司的持續輸血讓其在國內市場一枝獨秀,巔峰時一度霸占了國內70%的市場份額,甚至穩固占據了東南亞地區30%的市場。
但由于元明粉和洗衣粉在南風化工的主營業務利潤中占85%份額,元明粉的勉強支撐終歸難以為繼,到2005年左右,南風化工“溫水煮青蛙”似的危機意識日益凸顯,并開始謀劃新的戰略轉型,而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后,受到沖擊的南風化工尋求新的合作者的步伐也隨即提速。
南風化工證券部經理高翔林表示,南風化工大股東是運城鹽化局,鹽化局旗下的單位都屬于非經營性質,并不能支撐南風化工的發展。所以,在2005年左右,南風化工就已在努力引進新的大股東。
南風化工曾與香港霍英東旗下的公司進行過接觸,也找過其他中央企業,最后確定了與中國鹽業的合作。
“其實,我們當時也不一定非得找央企,關鍵是雙方能夠談得攏,能夠真正的雙贏。”高翔林說。
2007年10月23日,南風化工接到大股東山西運城鹽化局的通知,稱運城市政府與中國鹽業于當日簽訂了《運城市人民政府、中國鹽業總公司合作框架協議》。
一年后,這一股權劃撥完成,正遭遇瓶頸之痛的南風化工滿懷雄心,加入了央企之列。
泡沫破碎
對于試圖借助央企的大樹“余陰”實現“躍進式跨越”的南風化工來說,此后的命運顯然并未如當初設想般美好。
中國鹽業執掌南風化工后,南風化工這家曾經歷總資產迅速膨脹的地方霸主日漸被“套牢”。當地了解南風化工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雖然2008年中國鹽業得到的股權屬于無償劃轉,但雙方曾在私下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其中,中國鹽業將對南風化工建設40萬噸PVC工程項目提供支持。此外,中國鹽業總公司還承諾,將支持南風化工對業內其他公司發起一系列并購,以此提升其旗下三大核心業務之一——元明鹽的市場份額,以及打通產業鏈,挖掘旗下特色鹽湖項目的市場潛力等。
但這些條款最終仍只停留在了紙面上。
南風化工內部人士稱,中國鹽業入駐初期曾幫前者獲得3億貸款,而此后諸多協議內容都再無下文。此外,中國鹽業曾高調承諾的將投資53億元建設40萬噸PVC項目也遲遲未能啟動,這一項目反復拖延的原因則源自于中國鹽業“市場行情不好,不宜做投資”的論證。
“南風化工自身并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投入,中鹽不出錢項目就無法啟動。”了解南風化工的人士說。
事實上,除了具體的項目以及協議內容難以進入實質性階段外,中國鹽業與南風化工的資源整合也同樣難以協調。
在南風化工“屈身”央企屋檐四年的寄生生涯里,雙方還曾在物流、銷售渠道等方面進行過優勢整合嘗試,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南風化工人士透露,彼時,雖然從管理范疇上南風化工屬于中國鹽業的子公司,但兩者之間的財務、資金界限則劃分得非常清晰,除最初幫助其貸款3億元外,再無資金來往。
與此同時,中國鹽業層層審批、程序繁瑣的央企管理制度也同樣制約著南風化工被整合后的運營。
“以前南風化工雖然歸運城市國資委管,公司每月都向國資委遞交生產、
營收情況的報表等,不過總體來說,市政府是不管我們具體運營的。不管就等于支持。后來我們的一些決策方針都需要向中鹽匯報,中鹽收到我們的報告又要開會論證,來來回回,拖延不少時間。”南風化工副總裁、董秘朱奇立說。
并未進入實質的整合以及管理上的脫節,讓南風化工和中國鹽業在四年的磨合期后終于分道揚鑣。
2012年11月19日晚間,南風化工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中國鹽業持有的中鹽運城鹽化集團有限公司100%國有股權將無償劃轉給山西省運城市國資委。
這也意味著,身披央企外衣四年的南風化工其控制權再度回歸地方政府。
再易其主
中國鹽業將控制權退還給運城市國資委后,南風化工的顛簸之旅卻仍未結束。
2012年12月12日,南風化工宣布重回地方不足一月,又再度發布公告,稱第一大股東中鹽運化國有產權整體劃轉山西焦煤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山西焦煤集團”)。并將“中鹽運城鹽化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公告中指出,山西焦煤集團與運城市政府于當月10日簽署了股權無償劃轉協議,并將“中鹽運城鹽化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事實上,這一股權劃轉的幕后運作者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運城市國資委一名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南風化工的資產劃撥皆由省政府主導完成,在雙方簽署協議之前,山西焦煤集團與運城市政府就已經達成了初步協議。
“中鹽撤出后名義上將股權還給了運城市國資委,但實際上并沒有。從2008年南風化工脫離地方國資委后就再沒歸我們管過,此次劃轉給山西焦煤集團我們也完全沒有參與。”上述運城市國資委人士說。
當地知情人士透露,山西省政府之所以選中山西焦煤集團作為南風化工的“新東家”,源于其日益膨脹的資產已經驅使這家“巨無霸”試圖將擴張觸角伸向省外,但山西省政府則并不愿意看到“肥水流了外人田”。
“作為全國銷售收入超過千億的煤炭大戶,山西省政府自然不愿意錢往外流,更希望山西焦煤集團能就近解難,盤活南風化工。”知情者說。
記者查閱南風化工此前公布的財報,2011年,南風化工的負債率一度達到了89.53%。相比之下,山西焦煤集團則是全國第二家煤炭年產量過億噸、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雙億”級煤炭企業。
為重新拯救南風化工,運城市政府與山西焦煤集團的聯合行動也將步入實施階段。
在完成股權劃轉后,山西焦煤集團將與運城市政府工程成立鹽化園區規劃領導組,制定運城鹽化、南風化工整體搬遷、升級改造和鹽化循環工業園開發建設規劃及項目實施方案。
南風化工四年“飄搖”后,山西焦煤集團的入駐無疑是其涅槃重生的關鍵契機。在此之前的數年里,山西焦煤集團與運城市政府就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戰略合作關系。“在土地、環保、政策等方面,運城市肯定會大開綠燈,山西焦煤集團在運城一直享受著這樣的待遇。”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