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12日北京訊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在接受和訊網與今視網聯合采訪時表示,農源型產業可以成為引領城鎮化,特別是那些小城鎮發展的一個方向性的東西,因為我們現在的城鎮化不光是蓋樓,而且還要做到有產業,城鎮化更重要的是要有產業,讓進城的農民有產業可做,還要形成國家對農業產業調整上的積極貢獻。對于小城鎮,甚至對于更多的城鎮應該注重農源型產業的發展,因為農源型產業環境友好,利用的是可再生資源,具有永續性,為人們生活創造豐富類型的內在潛力巨大,應該說它有無限的生機和發展空間。
以下為采訪實錄。
和訊網·今視網:大家好!這里是“2013年兩會”現場,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老師,王老師您好!歡迎接受和訊網和今視網的聯合采訪。我們知道,您今年帶來的是關于“農源型”產業的提案,這個農源型產業是個怎樣的概念?
王海波:“農源型”顧名思義是以農業為源頭的一系列產業,主要是為農民考慮的,我們現在需要發展大量的新產業,但傳統的理念都是傳統的工業,農業,其實工業和農業之間并沒有天然的分割,只要進行了規?;?、組織化、標準化再生產以后都可以形成一種產業,也可以是一種從農業當中衍生出來的工業,我叫它農源型產業,其實也可以叫做農源型工業,但工業一想到就是機器等工業產品??偠灾?,這種農源型產業的提出,主要是為了那些沒有什么有利條件發展傳統工業,農業的份額比較大,農民增收困難,農業的效益提升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區域的問題提出的一種新的產業概念,這個產業本來就是人創造的,是人圍繞著社會需求進行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生產形式。
和訊網·今視網:聽您的介紹,這種農源型產業主要是針對農民的增收,具體來說,農源型產業主要分為哪些具體產業或模式呢?
王海波:不光是針對農民增收的問題,還要轉變農業的性質,轉變農民的性質,因為說到農源型產業,如果是一種農業的話是一種新農業,如果說它是產業的話它是一種新產業,我們理解的傳統農業一般都是生產糧食、蔬菜、水果,生產基本農產品,我們現在還是要把農業分出新農業、傳統農業兩種范疇,農源型產業應該進入新農業的范疇,傳統農業還是要保證大家的傳統的糧食、蔬菜、水果、畜產品各種食品需求,和一些以農產品為基礎的主要還是吃穿住行的東西。農源型產業首先要變一下性質,走出傳統的農業特性,用產業化的思路來做。這是我要再補充一下對農源型產業的理解。
農源型產業其實是個很大的概念,它可以產生以農業為龍頭,以農產品為基礎,以農業生產形式為基礎,我們可以做出很多產業來,人類有什么需求我們幾乎都可以創造出什么需求,因此農源型產業是個很大的概念,具有無限創造的空間。我剛才講的這些,讓現在的農民去做那顯然不是很現實,我們就要想一想,從現在的農業逐步邁向高水平的、高科技含量的農源型產業群要搭一個途徑,要開一條道路。
農源型產業群,我2007年就已經提出來了,當時作為書面的大會發言是想和大家交流,形成共識,但是不是被人們引起重視。可是回顧這些年的發展,我們發現“三農”問題之所以依然困難,依然難以解決,主要還是大家的思路不是很正確,我是越思考農源型產業越有益。
有很多人說你的農源型產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做起。我今年又寫了一個書面發言,這個書面發言是可操作的,從原理、概念走向實際可操作,而且給農民搭了可直接夠得著的臺階。所以,我把農源型產業在它的初級階段先劃分了這么兩種類型,一種是產品型的農源型產業,一種是參與型的農源型產業。
第一種產品型的農源型產業是指可以生產出商業化的,可以作為高檔消費品生產的產業來,高檔農產品像精品雜糧,精品果菜,精品水果,精品肉蛋奶,我們說“精品”是指它的質量要好,要安全,要類型多樣。精品產品類型豐富后,一是要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二是能創造人們的需求,當你的水果類型只有一種的時候,大概吃幾個就滿足了。當水果類型要上百種,你就至少要嘗上百種。農產品就是這樣,可以出很多類型。
產品型的農源型產業還應該結合當前的需求,特別是城市人群飲食結構調整的需求,現在人們吃得飽,吃得好,但真正未來的追求是要健康,要吃得好,好的概念是什么?要人們能夠健康,能達到自己所要的狀態?,F在的飲食結構急需調整,特別是在我們高營養食物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一種合理的膳食結構,精品性雜糧在城市是很有市場的,我們把它生產得優質、高效,應該說對人的健康很有益。
豐富多樣的精品蔬菜那就更加多樣化了,變化無窮。水果不光是吃的,還是一種很好的文化載體,可以寄托人們很多美好的希望。在講到養殖業,我們說不光是吃的問題,還有很多功能開發和新產業的挖掘,像寵物的養殖等等,這都是產品型的,這適合更加偏遠的地方來搞,因為他們有著良好的生態,有著傳統的技術特色,能夠形成自己的風格。
第二種類型我叫它的參與型,可能人們還不熟悉,參與的意思是建立在這么一種概念上,我們要把農業勞動的場所和農業勞動的過程也要變成一種消費,把農業勞動的過程可以變成一種健身、養生、鍛煉、娛樂的過程,把農業場地也變成具有這種功能的場地,還可以是學習的場地,這樣一來就有很多類型,我想最重要的是從健身、養生上來,我們不光觀覽、采摘,還要參與這個勞動,參與這個勞動過程中還可以治各種疾病。比方說很幽靜的環境我們可以調神,通過仰望摘水果,長在高處的果子可以治療,防治頸椎病,通過貓腰的做法可以醫治腰椎疾病。總而言之,通過一種有意思的活動來勞動,既有勞動果實也享受勞動的過程。
還有知識型的,不同的山區、地貌、地形,都可以作為參與型農源型產業的場所,比如在一個小山溝里,這個地方可能有很多種昆蟲,我們把它的生態保護好,甚至還要專門種植一些昆蟲需要的食物和花草,有了這些昆蟲以后,一定會飛來很多的鳥,這里就成為生活的樂園,領孩子來參觀。
我們還把這種自然景觀,各種植物的認識,又健身,又學知識,方方面面,充滿著樂趣。這種參與型的不光是自然的,還有人文的,比如有特色的民居,有特色的民間飲食,有特色的民間工藝和文化,方方面面的生活內容、生活方式,這些都可以變成消費。我現在倡導,在參與型產業上極力倡導在發展距離大城市一兩個小時車程的地方,最好有好的生態環境,又有好的人文環境,遠近適當的。在這個地方建一個聚集相當數量人口的生態休閑養生鎮,把這個鎮就按照麗江古城的風格設計下來,建筑很有風格,設計上千家風味不同的飯館,再設計出上千家風格不同的小旅館,還有民間工藝館,民間說唱等各種各樣有特色的東西都可以濃縮起來,使得人們到這兒來玩不是太單調,不是簡單的農家樂或簡單的一個景點看完了就要走了,讓人住下來,而且流連忘返。
我的理想是,不是專門為了這幾個大節日來搞一個特別擁擠的旅游,而是和城市形成良好的配合與互動,將來推動城市人口形成“5+2”的生活方式:5天工作生活在城市,2天生活在我們鄉村生態休閑養生鎮里,讓這兒成為城市人的第二居所,使這個地方成為我城市之外的家,我有一個固定的家,有農村、農民朋友們幫助弄的流動的家,大家也不必要把房子買下來,只需要把這個地方管理得好好的,人們經常來。
我們希望有長周末,希望每個周末都來,而且把農時季節全都用上,春天我們賞花,夏天賞綠、賞果,秋天我們賞果和摘果,到冬天我們還可以看樹的風骨、風格的展現,這些都可以成為豐富的消費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除了對物質的需求以外還有對精神的需求,我們的農源型產業其實可以圍繞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來開展很多的創造。同時這里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那么它就是正經八百的,很有內涵,很有創新空間的產業品牌了。
和訊網·今視網:聽您做了這些勾畫,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對城市的居民來說,未來有個很良好的去處,作為這個產業,您規劃到這樣,還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在農源型產業形成過程當中,政府、企業、農民他們分別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又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
王海波:你問的問題非常好,這的確是操作上最關鍵的。首先政府要發揮作用,政府要創造好的創業環境,目前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我認為要下大力氣培養新型的企業家,這種企業家很有社會責任感,很有創意,能夠把當地老百姓組織起來,形成良好的配合,人盡其才,各盡所能,有的是技術巧匠,有的是營銷的好手,把這些人都組織起來。這個企業家、領頭人還要成為一個組織者,能夠內聯外聯,形成很好的配合的組織形式,要有這種人,實際上就是企業家。什么是企業家呢?就是面對社會需求,依托社會資源,組織各種各樣的生產,滿足大家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動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這種組織者是企業家,參與者就是產業工人。
培養這種企業家同時,還要創造相當廣泛的政策優惠環境,還要幫助這些人聯絡科技界、文化界方方面面的有識之士來幫助支持,形成良好的社會管理互動機制。作為企業家有錢了,去搞夕陽產業、污染產業實際是劃不來的,而且前途渺茫,從農業領域里去開拓非常富有前景的新興產業群,是企業家良好的選擇,所以一個企業家不光要站在眼下賺錢的角度上看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到社會需求就是你賺錢的根本保障,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潮流,同時引領時代,同時創造人類生產、生活、生存方式,更是一個企業家的生命力所在,競爭力所在。
所以,企業家要有這種層次,同時要把社會環境創造好,這也是企業家最需要的。企業家從這個方向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從創新,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發展需求上來考慮自己的創業選項,產業開拓領域的拓展等等。作為農民來講,我覺得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人要力爭努力成為企業家,當你不太具備這種能力時要成為和企業家合作做事的好的合作伙伴,你有技術施展技術,你有什么別的才華就盡管施展你別的才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良好的互動。
這里面,我認為關鍵還是要有帶頭人,這里要做的事兒一定要注意,農源型產業要想取得成功,一定用現代企業家制度來進行管理,一定要進行差異化發展,從發揮、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入手,立足當地特色和社會需求,去創造不同的類型,一定要尋求差異化發展,特色的打造。在這個基礎上,在大家的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讓各個利益鏈條都得到應得的好處,那么這個產業就能夠形成起來。
和訊網·今視網:目前城鎮化是特別熱門的話題,可能國家在未來十年的經濟都要靠城鎮化來推動,在小城鎮的改造以及農民入城的契機時間點上,農源型產業是不是快速發展的很好的機遇呢?
王海波:應該說農源型產業可以成為引領城鎮化,特別是那些小城鎮發展的一個方向性的東西,因為我們現在的城鎮化不光是蓋樓,而且還要做到有產業,城鎮化更重要的是要有產業,讓進城的農民有產業可做,還要形成國家對農業產業調整上的積極貢獻。對于小城鎮,甚至對于更多的城鎮應該注重農源型產業的發展,因為農源型產業環境友好,利用的是可再生資源,具有永續性,為人們生活創造豐富類型的內在潛力巨大,應該說它有無限的生機和發展空間。
大家頭腦中的城鎮化概念還是建城市,所以我也想借此機會談談城鎮化應該注意的問題。當前的城鎮化一定要特別注意,我們是為了解決城市,解決農村的落后,同時還要避開大城市的問題、弊端。我們是想通過城鎮化減少傳統的農民,來為土地的流轉,為農業的規?;洜I,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前提條件,同時創造人口集聚,形成各種產業的創新,包括形成發達的第三產業,制造業和第三產業一定得要相輔相成,
人類不要拘泥于過去那些舊的東西,人類前進的時候一定要總結過去成功的地方,去堅持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要發現過去的問題以后,要找到避開這些問題的思路,像人們現在談到了發展和污染,老是不可分割一樣,其實這是思路和觀念的問題,我們一旦開動腦筋,有了創意,發展和污染是沒有必然聯系的。那么產業、城鎮化應該是給人類創造更加美好、舒適的環境,能夠永存,能夠推動社會和諧,推動人們生活的改善。總而言之,這就談到我們的“美麗中國”,是要創造美好的生活,而且可持續的美好生活。
和訊網·今視網:我們共同希望農源型產業及“美麗中國”早日到來!謝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