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7日南昌訊 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如火如荼,沿江各省建設特大城市恰逢其時。長江中游城市群將會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現在蕪湖、安慶、岳陽、黃石等地都在“摩拳擦掌”,可以預見,長江中游地區必將迎來城市發展的新高潮。客觀地講,在長江中游地區,九江具有更優越的條件。九江打造長江中游特大城市,是策應國家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具體行動。
江西到2015年特大城市將達3座
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3%以上,城鎮化水平年均提高1.7個百分點以上,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南昌市城區常住人口達到300萬左右;贛州市、九江市進入特大城市行列;上饒、景德鎮、萍鄉、新余、宜春、吉安、撫州等7個設區市進入大城市行列;鷹潭市等13個城市達到中等城市規模。
在城鎮空間布局方面,江西省提出,構筑“一群兩帶三區”為主骨架的省域城鎮空間結構體系,“一群”即鄱陽湖生態城鎮群,“兩帶”為沿滬昆線城鎮發展帶和沿京九線城鎮發展帶,“三區”分別為南昌大都市區、九江都市區和贛州都市區。
四川“十二五”期間培育8座特大城市
在“十二五”期間,四川將把綿陽、南充、自貢、瀘州、攀枝花、宜賓、達州、內江8座地級城市培育為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將德陽、樂山、遂寧等一批地級城市培育為大城市。
到2015年江蘇特大城市將達11座
到2015年,江蘇全省將形成11個人口超百萬特大城市、8個大城市、35個中等城市、7個小城市、730個鎮構成的等級規模體系。到2030年,鹽城、鎮江、泰州、宿遷、常熟、張家港也將躋身特大城市行列,總數達到17個,其中南京總人口將超過800萬。目前全省共有8個特大城市: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南通、揚州、淮安。
湖北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到2015年將增至15座左右
湖北“十二五”規劃中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的總體設想是:堅持“大、小、多、少”和“三個層次”的城鎮化發展思路,把“三大城市群”做大做強,按照“兩圈一帶”(兩圈: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一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堅持“一主兩副”總體格局,形成以武漢城市圈為核心,以“宜荊荊”、“襄十隨”等城市群和地市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長江經濟帶為紐帶,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到2015年,湖北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增至15個左右,中小城市增至50個左右,3萬人口以上建制鎮增至100個左右。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中心,以100公里為半徑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漢及湖北省內的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周邊城市。據了解,武漢城市圈的近期目標為,到2020年將武漢城市圈建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這個增長極,有望成為中國第四個增長極。
專家們展望,未來以武漢城市圈為核心區,鄭州、南昌、合肥、長沙等城市圈相互呼應、共同發展,中部地區將形成更大范圍的城市經濟一體化格局,有力促進中部五省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工業化進程,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湖南“十二五”規劃6座特大城市
在“十二五”期間,湖南力爭把長沙、衡陽、株洲、湘潭、岳陽、常德6城打造成人口超過100萬的特大型城市,把郴州、益陽、永州、邵陽、婁底、懷化6城建設成人口超過50萬的大城市。到2015年,長沙中心城區人口有望達400萬以上;到2020年,突破500萬。
安徽到2015年將形成6座特大城市
到2015年,安徽將形成6個城鎮人口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一般認為是合肥、蕪湖、淮南、蚌埠、安慶、阜陽)、8個城鎮人口50萬以上的大城市、20個縣的規模達到中等城市水平、200個小鎮變身小城市。重點打造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皖北城鎮群和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
浙江2020年要建成9座特大城市
到2020年,浙江省特大城市將達到9座,其中2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包括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100萬至200萬人口的城市包括紹興、臺州、嘉興、湖州、余姚—慈溪。
省域城鎮將形成“四核”的空間結構,即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區域中心城市。
閱讀延伸
國內特大城市名單
華北地區: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包頭東北地區:沈陽、大連、鞍山、撫順、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華東地區:上海、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淮安、揚州南通、杭州、寧波、合肥、蕪湖、淮南、福州、廈門、南昌、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濰坊、臨沂華中地區:鄭州、洛陽、商丘、開封、武漢、宜昌、襄陽、長沙華南地區:廣州、深圳、珠海、香港、茂名、惠州、江門、佛山、汕頭、湛江、南寧、東莞、中山西南地區: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西北地區:西安、蘭州、烏魯木齊、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