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國首次內陸水域水下考古行動在鄱陽湖老爺廟水域展開。
鄱陽湖“百慕大”水域發現首艘失蹤沉船。
江西企業網3月19日鄱陽湖訊 肖發標、記者秦海峰報道:3月18日,隨著專業考古潛水員浮出水面,揭開了一艘長28米、寬7米的鐵質沉船的神秘面紗,這艘沉船可能屬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是在這片被稱為“中國百慕大”的水域確認發現的第一艘失蹤沉船。
這次水下考古行動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潛水隊伍由來自北京、山東、福建、廣東及江西本省的六位專業水下考古隊員組成。當天,潛水隊員按兩人一組分三批潛入前期調查確定的一處疑似沉船點進行了考古潛水探摸工作,最后確定了該疑點確實是一處沉船遺址,沉船的質地為鐵質,時代可能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為揭開這片神秘水域隱藏的水下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2011年開始,啟動了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水下文物的專項探測工作。2011年7月利用磁法探測技術對這片水域進行了普查,在普查發現9個磁異常區的基礎上在10月進行詳查,結果在這9個磁異常區發現了16個磁異常點,其中12個磁異常點疑似沉船。
“雖然這不是一艘古代沉船,但是,它的發現肯定了我們之前通過科技手段探測的水下磁異常點確實存在沉船。”考古隊領隊肖發標介紹,如果近期天氣良好,考古隊還將對其它11個重點探測點進行水下考古。
這次水下考古潛水探摸工作,是首次在我國內陸水域以潛水探摸方式開展的水下考古工作,是在內陸水域實質性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的開端,將為今后我國在內陸水域開展廣泛、深入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積累經驗。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位于江西省都昌縣與星子縣之間,南起松門山,北至星子縣城,全長24公里,是鄱陽湖連接長江出口的狹長水域,有“拒五水一湖于咽喉”之說。自古以來,這段水域就是鄱陽湖最為險要之處,水流湍急,惡浪翻滾,讓過往航船難以提防,沉船事故常常發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百慕大”,也被稱為鄱陽湖的“魔鬼三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