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18日北京訊三月的北京,圍繞轉作風,兩會內外討論熱烈:“轉作風,抓得好,抓得準”、 “ 轉作風,落腳點是人民至上”、“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
更大的期待,正匯聚成前進的新動能;更深的思索,正鼓蕩起催舟奮進的清風正氣。
讓風清氣正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
歷史又行進到一個關鍵時刻。
黨的十八大后第一個兩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新局。
兩會內外,“轉變作風”成為百姓眼中實實在在的看點。
——“會風樸實”。沒有鮮花、沒有紅地毯、沒有歡迎橫幅……紙質印刷品減少,僅此一項全國政協會議就節省經費約200萬元。
“帶上你自己的牙刷,這是命令。”參加兩會的解放軍代表團代表,自帶洗漱用品上會。一位代表說:“其實開會本來就應該這樣。”
以 “應該這樣”的會風,代表委員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談發展、議民生上。
——“作風務實”。今年兩會有“四多”:脫稿講話多、提問題多、對話共鳴多、講民生多。
這里有代表向部長的“問政”: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黔江區委書記楊宏偉向水利部部長送上農民“四盼”:一盼農村多建小水利;二盼喝上干凈自來水;三盼建好河堤,保護農民增收致富成果;四盼治理水土流失。
這里有代表之間的“激辯”:“治堵該不該增車位”,一個說“應增建停車設施,并鼓勵民營企業經營”:一個說“停車位不應增加,應加強管理。”馬振川和梁偉,兩位全國人大代表討論熱烈。
這里還有網民與代表們的“交鋒”:一個“打擊犯罪、服務群眾”話題,12家門戶網站的網民與三位公安系統代表“華山論劍”。
……
務實求真,不辱使命,成為代表委員們的心聲。
——“文風扎實”。本次兩會,從大會報告到代表委員發言,無不追求文字凝練、內容扎實。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證監會吉林監管局局長萬玲玲說,文以“實”為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翔實的數據和凝練的表述對過去五年進行了總結,對未來提出展望。其中的民生安排都是扎扎實實的措施。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中醫學院司富春說:“各項報告、決議草案等其他文字材料都‘瘦身’了,重點卻更突出了。分組討論中,我注意到,發言稿都在千字左右,直奔主題,言簡意賅。”
……
兩會不僅是集聚民智民意的高臺,也是轉變作風的窗口。清風正氣中,匯聚破解難題、推進改革發展的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遼源市市長金育輝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關鍵期。改革需要沖破利益的藩籬,民生改善要有更高標準,這都需要領導干部有過硬的作風和本領。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抓作風在黨的歷史上一以貫之,有著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傳統。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群眾最有切身感受的作風問題入手,既反映了群眾的愿望,又為實現黨的目標使命創造條件。
從黨的十八大到兩會,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從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到兩會在轉變作風上的共識,中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集結。
#p#副標題#e#讓清風正氣化作為人民謀利益的實在行動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
代表們熱烈發言后,習近平強調,要把轉變工作作風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結合起來,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確保群眾安居樂業。
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從中央領導同志考察輕車簡從,到各地狠剎奢侈浪費風,再到此次兩會會風、文風之變,三個月內,“變” 于俯仰之間。
改作風,目的是鞏固與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何為好作風,何為壞作風?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回答說,判斷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心里裝著人民,是否真正為人民做事。
“沒想到遠在北京的大會,關注到了我們的棉田。原來大會和老百姓離得真近。”兩會上卞志良、劉大鈞、王樹理三位政協委員集體呼吁提高棉農種棉補貼,引起了36歲的河南農民任興剛的注意。
#p#副標題#e#因種棉難以為繼,任興剛到山東打工已多年,家里只有年邁的雙親操持棉田,這讓他常自責不孝:“種棉費時費力,不如打工劃算。如果補貼能上來,棉價再放開,錢掙得多,農民積極性自然就高。”任興剛說,委員們的提案提到了他的心窩里。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金育輝代表感同身受:“帶著一種感情,一種責任,你的工作就能得到更多百姓的認同。”
然而,當前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做工作滿口官話套話,做事情浮躁虛夸,甚至以權謀私、貪污腐化。根子就在漠視人民的利益。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振峰說,長此以往,干部群眾“魚水關系”,會變成“蛙水關系”、“蜓水關系”,甚至是“水火關系”。
辛鳴教授認為,轉作風,要防止一種傾向,滿足于表面上的噓寒問暖。群眾有困難,不是創造條件去解決,而是以程序和制度為名,繞個大圈又回到原點。看似作風好,但是不管用。
“轉變作風,不是為轉變而轉變,而是要為群眾謀長遠的事、做實在的事。”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真正的公仆,就要為百姓著想。這體現共產黨的本色,體現國家公權力主體的正確定位。你對百姓的感情有多深,你在百姓心里就會有多重。
從這個意義上講,轉變的是作風,贏得的是民心,開辟的是未來。
#p#副標題#e#讓清風正氣鼓起“中國夢”的時代風帆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要靠車頭帶’,黨風政風民風就看一把手吹啥風。”
“防止和遏制‘中央強調抓一下,強調過后放一下,出了問題緊一下,形勢好了松一下’的一陣風現象……”
3月8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蔡玲8分鐘的大會發言,贏得了9次掌聲。
蔡玲說,簡樸風正在席卷全國,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但是也有人擔心這股新風難長久。
一席話引起代表委員的共鳴。“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幾何公理要是觸犯了人們的利益,那也一定會遭到反駁的。’壞作風養之成習,改變不可能一朝一夕。改作風需要長期堅持。”全國政協委員、軍事科學院政治部主任陳金泉說。
如何避免一陣風?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副省長徐鳴提出:防止改作風成為一陣風要做到三點:首先是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二是需要社會監督。三是建立長效機制做保障。
“比如公務宴請要有規定和標準細則。”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松江區區委書記盛亞飛說,“要明確什么情況下、什么樣的賓客需要公務宴請,哪些人能參加公務宴請。吃什么、吃多少錢,誰吃了,都必須嚴格規定,并向社會公開。”
人民群眾對行使監督權有著廣泛的積極性。陳金泉委員建議,當前要加強規范和引導,用好網絡監督,讓歪風邪氣無處藏身。
蔡達峰委員提出,要加強政務公開,加強審計。當轉變作風變成制度時,就不僅僅是倡導,就是強制,更具有可持續性,最終形成整個社會風清氣正的文化自覺。(記者趙承、葛素表、王曉明、楊金志、張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