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業網3月15日北京訊 如何讓青山常在、碧水長流、天空更藍,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以江西人民的實際行動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成為我省全國人大代表熱議的焦點。
經濟與生態協調統一,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否定了以過度消耗能源和資源、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校長周文斌認為,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四位一體”上升到“五位一體”,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就江西來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江西最寶貴的財富,我們的優勢在生態,出路在生態,未來也在生態。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樹立“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他說,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不是“山江湖工程”的簡單重復,它強調高效集約發展,體現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方向,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正為建設美麗中國、破解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這一矛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經驗借鑒。
“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是改善生態的重要載體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育土壤、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多種功能,經專家評估,江西的森林生態效益達8233.11億元,居全國首位,這對江西的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省林業廳廳長閻鋼軍說,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江西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3.1%,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第4位,樹立了江西“青山綠水”生態品牌。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原有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再用5年時間,省財政每年再拿3個億,大力推進“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具體就是實施好“森林城市創建、森林鄉村創建、通道綠化提升、綠道建設、綠色富民產業和森林資源保護”六大工程,這將成為我省林業改善生態的一個重要載體。
全國人大代表、省林業科學院總工程師江香梅表示,推進“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進一步提高森林質量和效益,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綠色生態屏障,是鞏固我省生態優勢的現實選擇。在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的過程中,不僅要增加森林的面積,更重要的是提高森林的質量,將森林資源的“蛋糕”由大變厚,既實現“量”的成倍增長,又實現“質”的大幅提升。
“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江香梅認為,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資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等等,通過這些制度的實施,讓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倡導綠色出行,注重發揮水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生態文明涵蓋面比較廣,它提倡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不僅需要政府和企業出力,每位公民也應養成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生活方式。
當前,全國各地頻發霧霾天氣,讓人們對空氣污染投以更多關注的目光。全國人大代表喻春梅說,據專家分析,形成霧霾的PM2.5污染源中汽車尾氣排放約為50%以上。為此,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導綠色出行勢在必行。她說,近年來,國務院和相關部委相繼下發了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把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她建議要加快研究出臺《城市公共交通條例》,以有利于統一各級政府對城市公共交通的認識,使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有法可依。
“江西水資源總量為1565億立方米,有大小河流2400余條,湖泊星羅棋布。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均流入鄱陽湖,再注入長江,形成‘五河一湖’的完整水系格局。水資源是江西很重要的一個資源,現代水利工程不僅要考慮到水的經濟效益,還要考慮到水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全國人大代表、省水利廳廳長孫曉山說,人水和諧相處有一個認識過程,以前大家只注重水的經濟效益,今后,我們要在如何做好“水生態”這篇文章上下工夫,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要把工程建設與當地景觀、當地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
孫曉山說,今年在做好“水生態”方面,江西將會有四個大動作:一是在如何打造南昌——“中國水都”方面,要讓大家真正樹立“中國水都”的概念,愛護水,珍惜水,不侵害水;二是加快推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該工程建閘不建壩,也不發電,而是具有生態調節的現代水利樞紐工程,力爭今年能立項;三是參與“百鎮計劃”的頂層設計,進行水環境評估,提前告訴大家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從而達到“人水合一”的目標;四是爭取到了7個國家開展農村水環境整治試點,通過推進農村自來水工程、水庫禁止用化肥養殖等,逐步把農民的環保觀念樹立起來,讓他們也來愛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