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欧美俄罗斯乱妇,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江西企業網
熱線電話:0791-88185535 | 監督電話:0791-88185535

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加快《生態補償條例》立法進程

2013-03-08 11:59

 江西企業網3月8日南昌訊
   核心提示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寫入黨章,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今年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立生態補償制度”。連日來,有關“生態補償”的話題成了代表、委員們關注的一個焦點。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鄧輝提交了《關于盡快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其核心內容是:建議國家盡快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建立以中央財政資金扶持為主、省際橫向補償制度為輔的補償機制,由下游給予上游尤其是源區生態補償;并盡快出臺國務院《生態補償條例》,適時出臺《生態補償法》。

江西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 攝/記者韓長明

  尷尬

  財力有限生態保護壓力大

  “對江西,尤其是東江源區百姓來說,這真是個好消息,希望這次建議能夠辦理到位!”3月7日,得知全國人大代表提了有關把東江源生態補償納入國家試點的消息后,原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許蘇卉十分高興。

  許蘇卉曾擔任省環保局局長,對東江源區生態環境環保和當地發展,甚是牽掛。“因財力有限,那里的生態保護壓力很大,當地作出了很多犧牲。”

  東江是珠江三大水系之一,這是一條跨省流域,其源頭位于贛州市的尋烏、安遠和定南3縣,涉及10個鄉鎮,是廣東省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4000多萬城鄉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其出省水質通常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

  為了讓下游百姓喝上干凈水,尋烏等縣付出了巨大代價:采取封山、造林、退果、關礦等措施,取消經濟林的砍伐指標等。尋烏、安遠和定南3縣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達42%。

  探索

  開展跨設區市生態補償試點

  江西省科學院鄱陽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華認為,就流域的上下游關系而言,由東江源區獨自承擔生態保護的重任有失公平,應該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

  “其實,省里一直在想辦法。2008年起,省財政專門拿出一筆錢,對‘五河’和東江源頭地區施行‘以獎代補’制度,但財力畢竟有限,這筆錢只能算作是杯水車薪。”許蘇卉如是說。

  許蘇卉告訴記者,從2003年全國“兩會”開始,有關“對江西東江源區實施生態補償的建議”就多次在會上被提起,但近10年的呼吁,在跨省生態補償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不過,2012年初,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在安徽新安江開展。可惜的是,江西的東江源沒有納入試點范圍。江西從去年開始在袁河開展跨設區市的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為今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累經驗。


建言

  將東江源納入生態補償試點

  “我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推進,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壓力進一步加大。加強水資源生態保護,關乎百姓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從戰略高度妥善解決好。”鄧輝說,由于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缺失,給我國江河流域下游區域水生態環境安全留下隱患,也使得源區社會經濟發展受到限制,不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鄧輝在建議中說,鑒于我國江河流域上游(如長江上游的青海、東江上游的江西)相對比較貧困、下游(如長江下游上海、江蘇,東江下游廣東、香港)相對比較富裕的實際情況,建議全面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并盡快實施,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由下游給予上游尤其是源區生態補償。可參照正在試點的“新安江模式”。

  “無論是從生態意義還是政治意義上,東江的地位都顯得格外重要。”鄧輝表示,為此,在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之前,可先行將東江源生態補償納入國家層面的試點。無論是“鄱湖戰略”還是“原中央蘇區發展規劃”,均提出了要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如果把東江源納入這一試點范圍,恰是落實國家政策的行動之一。

  補償

  以流域面積水質設定標準

  鄧輝告訴記者,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關鍵在于要確定流域生態補償的各利益相關方,界定責任主體,確定補償標準。建議以流域的面積、水量、水質來設定補償標準,但要綜合考慮東江源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對當地發展的影響、上下游收入的差距等因素,從而來估算出補償標準。

  “建議以中央財政資金扶持為主,并建立對應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這一前提下,可建立省際橫向補償制度,作為輔助補償措施,也可實行政策優惠和項目扶持。”鄧輝表示,建議從國家層面明確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基金的來源有多方面:政府補助,在財政預算安排、國家相關補助、流域內違法行為罰沒收入等方面安排補償資金;市場調控,如以排污費征收、水電使用價格附加等方式收取生態補償資金;鼓勵捐贈,為保護流域生態環境作貢獻。

  立法

  盡快出臺《生態補償條例》

  生態補償須立法先行。

  “鑒于我國資源、環境的法律法規對保護江河流域生態雖有涉及,但過于原則性,難以指導實踐,建議將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納入法制軌道,適時進行立法。”鄧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專門立法出臺之前,建議先以國務院的名義下發關于開展生態補償工作的指導性意見,或者先制定《流域生態補償辦法》。另外,應盡快出臺國務院《生態補償條例》,再適時出臺《生態補償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學家李文華認為,完善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實現生態補償的制度化、法制化是非常必要的。但生態補償的難點在于地區間補償,市與市之間的生態補償,由省里出面解決相對容易,省與省之間的流域補償最難解決,需要國家層面作出規劃,并在立法層面予以解決。“法律層面最需要明確的是建立一個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總體框架,明確生態補償的范圍、內涵和外延。包括農田、草地、濕地、森林、流域、生態保護區,乃至東西部整體區域發展要不要補、怎么補,都要明確。”

  去年3月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張慶偉、汪惠芳、杜國玲等102位代表提出3件議案,建議制定《生態補償法》。

  據了解,2010年,國務院已將《生態補償條例》列入了立法工作計劃,并組織起草了《生態補償條例》草案。

  今年2月,全國人大環資委有關負責人透露說,《生態補償條例》草稿已經形成,考慮到當前工作的實際需要,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等有關部委正在研究起草《關于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國務院將通過該政策對生態補償涉及的主要問題提出原則性意見。并建議國務院抓緊制定出臺《生態補償條例》,待有關政策、法規實施一段時間,積累了相關經驗后,再根據需要研究《生態補償法》的起草工作。